当时明月在

当时明月在
作者: 邹丹|责编:祝世英
出版社: 湖南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当时明月在
ISBN: 978756671635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古今洞庭水 2017年岁暮,我孤身一人坐在故居的一个清冷的房间 里,翻阅父亲写于1955年的文字,心情如同窗外的天色, 惨白、黯淡。在洞庭湖边长大的我,一直想写写波诡云谲 的洞庭湖,苦于时空遥远,未曾经历,只能凭借一些历史 资料,底气难免不足。父亲的文字让我有了下笔的勇气。 首先要感谢汉寿县水利局编写的《水经》一书。正是 它,让我了解到汉寿县自魏晋以来发生了一百多次水患, 若非白纸黑字,真不敢相信受灾次数会如此之多、灾情会 如此之严重。美丽的洞庭湖,原来也曾是怒吼的洞庭湖、 呼啸的洞庭湖、哀嚎的洞庭湖!无数鲜活的生命被怒涛卷 起,遭恶流裹挟,随泥沙俱下…… 也许只有生活在水乡的人才深谙水的习性。水有时平 静无声,有时翻江倒海。人们爱水,也怕水。每年开春, 雨水一下得多,人们就开始忧心今年会不会发大水。水情 是本县最大的县情。 自古以来,在这块以水为主要自然环境的地盘上,如 何与水打交道,如何在湖水的涨落变迁中寻找高阜洲土、 建设家园、围湖筑堤、撇挤浮水、开拓良田、养家糊口, 是当地人们生活中一个永恒的命题。 一切皆因为人要生存,要吃饭。人类自从发明了水稻 种植技术,就喜欢上了可以栽种水稻的水田,尤其是洞庭 湖水下沉积了几千年的湖泥,可以种出粒粒饱满油亮的稻 子。 1975年,南湖——本县第二大湖,部分高坝已围垸, 分给各乡镇去种植。株木山乡浇田港村某生产队派出的一 名姓黄的12岁男孩,带着七八个同伴,颤颤悠悠地挑着两 担“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秧苗,来到分给该队的约2000米 长、5米宽的湖田上。这群娃娃在半天时间内连爬带滚、东 一蔸西一蔸地将这些秧苗插满秧田,然后就回到了十几里 外的家。当年的黄姓男孩后来成为我的高中同学,他向我 回忆,与其说“插”,不如说“扔”。为何这样说?首先 ,他们是半大的孩子,插秧技术本来不娴熟。其次,队里 派不出正劳力,让他们来纯粹为完成任务,没抱多大希望 。事情过去两三个月,稻谷成熟了,却让所有来到现场的 人惊呆了。当初插完秧后看上去稀稀拉拉的稻田铺满了沉 甸甸弯着腰的稻穗,一片金黄。一束束结满了稻谷的稻穗 让这些侍候了农田几十年的农人欣喜若狂。有人数了数, 一根秧苗当时已长成几棵甚至十几棵簇拥在一起的成熟稻 穗,且棵棵穗长粒多,粒粒结实饱满。受到大家赞扬的男 孩从此在队上出工,和成年男子同工同酬,有时甚至还高 出一般正劳力。 南湖试种未经过翻耕、施肥、灌水、除草等环节却如 此高产,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进一步治理南湖的信心,“南 湖治理工程”快马加鞭。其实这样的甜头我们的祖先早就 尝到了。虽然那时没有杂交水稻,但洞庭湖平原一直拥有 数不尽的良田,是古今有名的鱼米之乡、富饶之乡。只要 看汉寿围那么多的垸障就知道。到1949年,全县较固定的 大小垸障尚存108个,至于被废弃和被淹没的则不计其数。 这些垸障都是人们从一点点退去的湖水里抢出来的。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