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一族:大卫·马梅特剧作集

拜金一族:大卫·马梅特剧作集
作者: (美)大卫·马梅特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拜金一族:大卫·马梅特剧作集
ISBN: 9787305274152

作者简介

美国剧作家,电影导演、编剧,作家。曾为二十多部电影担当编剧,创作了二十多个戏剧剧本,是美国戏剧界和电影界的重要人物。曾担任电影《汉尼拔》《摇尾狗》《大亨游戏》的编剧。他的作品以巧妙、精练的对话而闻名。

内容简介

摘自“导言” 大卫· 马梅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登上美国剧坛。彼时的美国戏剧从六十年代的激进实践中平复下来,趋向内在探索。马梅特的《美国野牛》和《拜金一族》不仅重新聚焦社会现实,而且探索个人内心焦虑,是美国戏剧史上的经典。 《美国野牛》首演在芝加哥,经外外百老汇演出后于1977年进入百老汇戏剧舞台,获得纽约剧评界奖。该剧虽然没有如马梅特所期望的那样,斩获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但随即成为美国戏剧史上的经典。《拜金一族》则先经由哈罗德· 品特推荐,在英国伦敦国家剧院上演,获得成功后,于1984年回到纽约百老汇上演,获得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美国野牛》是一部情节简单的两幕剧,以芝加哥南部一家旧货店为场景,在旧货店店主唐· 杜布罗及其两位朋友鲍勃和蒂齐之间展开。在唐的叙述中,他以九十美元的价格售出一枚野牛头像的硬币,但仍感到受了蒙骗和侮辱,于是打算去购买者家里偷回这枚野牛币。唐本计划和鲍勃一起行事,让他盯梢打探,而后蒂齐获悉,说服唐放弃鲍勃、选择自己,但因为后来鲍勃盯梢提供的消息不实,而唐倚重的弗莱彻也最终缺席,这场入室抢劫并没有真正发生。 该剧中商业、友情、忠诚和背叛等相关主题,形成了现实主义批判的有效路径。当时大部分评论认为,马梅特的这部剧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崩溃的缩影。就连马梅特本人,也在创作早年有如下表述:“这出戏是关于美国商业伦理的……讲述的是人们如何以‘生意’为借口,为自己可能做出的大大小小的背叛和道德妥协进行辩护。我在创作《美国野牛》时,对美国商业感到非常愤怒。”在另一次访谈中,他谈到“美国梦的神话”:“(美国梦的神话)让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奋斗至成功的观念上,一个人应当出类拔萃,而不是泯然众人。你之绝处正是我之逢生。这就是形成我们经济生活基础的东西,这样的想法也塑造了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剧作家本人的背书,似乎使现实主义批判显得正当而充分。然而,如果文学评论只认为他在倡导某种清晰无误的社会道德,则有可能将这位剧作家及其作品粗浅化。实际上,剧作家本人的表述也在变化。在该剧首演十一年后,马梅特将该剧重新表述为俄狄浦斯式“典型悲剧”,“旧货店的老板唐是该剧的主人公,他试图教导博比(即鲍勃)——他的监护对象——如何成为有道德的人。在该剧结束时,唐最终发现自己犯下大错,事实上要接受教育、变得道德的人,不是博比,而是他自己”。在这之后的解读里,道德虽仍是关键词,但其阐释重点已经从社会环境的道德衰落转向了人之有限的自我认识。实际上,《美国野牛》的经典性,在于它的复杂性。简单易行的道德姿态也许不足以支撑这部戏剧的魅力。这些小人物,有猜忌,有背叛,有相互伤害,但最后并未决绝地放弃彼此。友谊与生意相互拉扯、来回角力,本就是现代社会难以厘清的现实难题。 ▼ “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作品集”系列之1984年获奖者大卫·马梅特。美国戏剧界和电影界的重要人物。曾担任电影《汉尼拔》《摇尾狗》《大亨游戏》的编剧。他从平淡无奇和粗俗的语言中锻造出诗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马梅特风格”。其戏剧既真实、直白,又具有复杂性与争议性,展现了社会、人性的深刻多样,同时容纳多重阐释的可能。 ▼《美国野牛》——被扭曲的“美国梦”,人性拉扯,信任崩坏。深入探寻人如何腐坏到可以背叛自己的理想和所爱之人,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崩溃的缩影。获1976年奥比奖、1977年纽约剧评界奖。 ▼《拜金一族》——安居乐业的美梦,变成套牢所有人的房地产噩梦。在剧中,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时期的你争我夺,也能看到为生存而奋斗的底层推销员的想象力与精神活力。获1984年普利策戏剧奖、纽约剧评界奖。在由该剧改编的电影《大亨游戏》中,阿尔·帕西诺、杰克·莱蒙、亚力克·鲍德温等实力影星同台飙戏。 ▼《奥利安娜》——大学男教师与女学生的性别权力斗争;“取消文化”的预演。展现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对语言控制权、阐释权,以及归根结底,对现实权力的争夺。上演后激起的巨大反响也呈现了当代社会之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