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职业天使克拉拉·巴顿
ISBN: 9787205090210
伊莉莎白·布朗·普莱尔(Elizabeth Brown Pryor,1951 – 2015),美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和驻欧盟外交官。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她在新泽西州的萨米特读完初中,后入读西北大学,197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为美国**公园服务处工作。后来又在伦敦大学获得另一个学士学位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历史硕士学位。1983年,转入***任职。在此期间,她提出的设想为美国2003年重新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铺平了道路。 2008年,《读这个人:罗伯特·李将*的私人信件描绘的画像》获“林肯奖”。该书引用数百封李将*未曾发表的私信,为这位南方邦联的将*推出了一部全新的传记。2015年4月13*,她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
领导权意味着高的社会地位,斯蒂芬·巴顿无疑 是中产阶级的代表。克拉拉始终认为她出身“平凡” ,生活空间“不大”。巴顿一家的生活虽衣食无忧, 但十分简朴。巴顿家的账目显示,家里买糖浆而很少 买白糖,买棉布为女士们做衣服,而不买丝绸。斯蒂 芬一有机会就挣些小钱,家里的开支基本都通过卖出 多余的干*、出租土地和工具以及帮邻居饲养家畜来 解决。他像他的父亲一样是个全能工匠,不仅建造了 小女儿出生时的房子,还做了很多简单的家具和工具 。他的房屋设计精致,室内装修方便舒适,虽远不及 祖父家富丽堂皇。谷仓、*场、果园和菜园,这基本 就是巴顿家园子的全部。园子里还装点着紫丁香花丛 。巴顿上尉**乐于欢迎镇上的来客到家里参观,对 此他从不难为情。 巴顿的**倾向深*其早年接触过的普救教派的 影响。与那些传统的新英格兰教派不同,普救教派的 上帝并非高高在上,他们认为上帝鼓励众人信仰他, 并引导他们全力寻求救赎——这是人人平等的机会。 普救教派具有社会意识,提倡废奴、教育、慈善。斯 蒂芬·巴顿年轻时曾参加何西阿·巴鲁在北牛津镇的 就职仪式,巴鲁热情奔放,极富影响力,是普救教派 的早期**。这次经历对巴顿影响至深,使他*终脱 离了家族所信奉的浸礼会教派。他不常去做礼拜,克 拉拉说她“很少见他去浸礼会教堂做礼拜,但他会常 常看家人走进教堂”,他一直致力于建设和修缮教堂 的工作,并在克拉拉出生三年后被选为官员。 普救教派教义以及他父亲的善举使得斯蒂芬坚定 地投身慈善事业。在1826至1836年间,他每年为社区 穷人捐助574美金。1831年,他独立出资建了一所穷 困家庭的收容所。他的这些善举深得北牛津居民的感 念,“巴顿家的人从来没有自高自大,”一位曾*惠 于斯蒂芬·巴顿的邻居说,“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在你 家养病,你们细心照顾我这个穷孩子,我一辈子都忘 不了。” 斯蒂芬·巴顿把在社区的工作作风也带到了家里 ,但他妻子并不买账。固执的莎拉·斯通比她的丈夫 年轻10岁,在克拉拉的记忆中,她的母亲曾经很可能 “光彩照人”。但后来她腰肥体圆,毫无姿色。莎拉 出生在北牛津的一个朴实和*人敬重的中产家庭。和 她的丈夫一样,莎拉从前信仰浸礼会教派,后期转向 普救教派。她是一个居家女子,不喜社交,但她对政 治和社会话题却颇有见地。19世纪30年代,废奴运动 在新英格兰尚未兴起,她就在呈递给美国众议院的反 奴请愿书上多次签名。莎拉·巴顿对妇女权利的话题 直言不讳。据克拉拉回忆,她的母亲很早就接触了女 权主义思想,始终坚信她“从出生就相信女性应该拥 有一切自然和正义所赋予她们的特权和地位,……年 轻时我听到人们讨论这个话题,竟然会有明智的、理 性的人质疑它,真是荒谬可笑”。 巴顿夫妇都有自由主义者的情感,但两个人的性 格却迥然不同。克拉拉描述她的父亲是一个“冷静、 理性、通情达理、骄傲的正人君子”,她的母亲争强 好胜,“精力旺盛,每天三点钟起*,总是**做完 两天的事,容易激动和紧张”。莎拉既聪明又能干, 凡是新英格兰家庭主妇应做的家务她一应*持。她的 古怪和节俭在镇上是出了名的。她家的媳妇曾向娘家 告状,说莎拉给家人吃不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总是等 到食物变质以后才给大家吃。莎拉喜欢在菜箱里翻来 翻去,专挑那些烂了一半的菜,再花很长时间切掉变 质的部分。她还喜欢烤很多肉末馅饼和苹果馅饼,然 后把馅饼都储藏在地窖里。她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存 货,每当有人想吃一张,她就很不乐意。就像那些蔬 菜一样,这些馅饼不可避免地开始*烂,不能再吃。 一次,她的儿子小斯蒂芬发怒了,钻进地下室把那些 馅饼都扔出去喂了猪。当被母亲质问时,他说只有猪 才吃发霉的馅饼。但这次反抗毫无意义。 除了古怪以外,莎拉的脾气也很急躁,不容易被 讨好,时不时就声色俱厉地表示不满。一次,她把丈 夫送作礼物的铁炉子给拆了,一片片扔进水塘,原因 是她觉得这个炉灶不如她的旧火炉实用。每当有事惹 她不开心,她就埋怨和咒骂,对身边的人也缺乏耐心 ,觉得他们总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传闻莎拉死后, 她的小孙女被带来瞻仰她的遗容,几分钟后有人问她 见没见到祖母。小女孩答道:“见到了。我看见了祖 母,她再也不骂人了。”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