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书是最美的缘
ISBN: 9787547253151
新闻记者是在阅读一本大书,它的名字叫“社 会”。 马犇:邵飘萍说,“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 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杀”;林白水说, “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 不说假话”;史量才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 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 不国”。三位民国报人的话,如今读来仍觉掷地有 声。您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您觉得新闻人该秉持什 么样的职业道德与责任? 鲍盛华:邵飘萍的话是说记者的坚守、坚持和 坚强,林白水的话是说新闻的真诚、真貌和真境, 史量才的话是说媒体的力量、力度和力图。 那么,记者为什么坚强,在坚守什么,坚持什 么?新闻的真实样貌到底是怎么样的,各种事实构成 的真实情境又如何,何以用“真诚”这样具有伦理 意义的词来表达新闻的底色?媒体在力图做些什么, 用怎样的努力才会有力量和力度? 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一个答案:新闻人的操 守。那么,新闻人的操守应该是什么呢? 不妨倒过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解答新闻有可能 在哪里出现阻力。 新闻的第一重阻力是“暴力的威压”。民国时 期,一个不慎,可能报馆就被封了,所以才有邵飘 萍铿锵有力的表白。而在当下,被采访对象因为担 心自己的言行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所以拦挡记者 的采访,甚至对记者大打出手,冲突事件屡见不鲜 。第二重阻力是“资本的诱惑”。为了达到一些个 人或个别团体的目的,重金贿赂新闻记者,要么不 发报道,要么发虚假报道。第三重阻力是“懒惰的 牵扯”。离事实真相可能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 差不多就行”“大家都那么说肯定就是真的”等一 类思想,影响了到现场“看一眼”的行动,造成与 事实的偏差。 能够冲破这三重阻力,一个新闻人秉持的职业 道德就清楚了,那就是无限地接近真相,并且为了 捍卫真相,不惜一切代价;而他的责任就是做这个 社会的良心和这个时代的良知。 所以新闻记者是在阅读一本大书,它的名字叫 “社会”。 记者是时代的眼睛和耳朵,更要做时代的思考 者和引领者。 马彝:刚进新华社吉林分社,就天天骑着借来 的自行车穿行在长春的大街小巷,了解基层的真实 情况;在吉林分社期间,您撰写了数百篇内部参考 类稿件,其中领导批示的有40多篇。彼时,有哪些 记忆让您刻骨铭心?您认为自己的新闻作品屡获好评 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鲍盛华:“一只茶杯放在办公桌上,时间稍微 一长,轻轻一端却端不起来了,东北的冬天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