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作者: 编者:袁晓晶|总主编:赵法生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曾国藩家书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ISBN: 9787300230597

作者简介

袁晓晶,甘肃兰州人,哲学博士。2013年7月至今,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晚清儒学思想史、儒学教化及国学教育的普及问题。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一项、上海市教委项目一项,发表论文十数篇。曾著有《仁心与仁政:孟子》,合著《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

内容简介

这封信中,曾国藩向父母禀报了九弟国荃在京生 病之事。作为一名深受理学思想熏陶的士大夫,生病 虽属平常之事,但是身体上所发出的病痛信号,却是 一种未能很好修身的体现。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 到儒家对于“修身”有着两个重要的指向。前一封信 中,曾国藩讲“修身”,主要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而 言,“反身而诚”,这是作为道德的自我的“修身” 功夫。但是,儒家并非泛泛地讲道德修为,在这封信 中,我们可以感受儒家对于身体本身,也有着极具人 文色彩的关爱,对生命表达了一种养护、珍惜的态度 。 首先,身体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天命的载体。身 体的疾忧与自然的变幻有很大的关系。《周易》中将 人的身体视为阴阳二气氤氲而生,所以,一旦身体出 现问题,定是与周遭的环境间有了隔阂。现代人生活 在都市,离自然越来越远,习惯了药物对疾病的控制 ,却忽略了身体自身有着一套与天地自然相合的系统 。其实,很多时候,身体发出的信号,只是在说明, 它与周遭的环境正在磨合之中。在信的第二段中,曾 国藩讲到九弟国荃生病的情况时,便向父母说明了医 生的诊断,九弟的症状恐怕是北上之后气候不适、水 土不服才会出现的状况,父母不必特别挂心。 其次,身体还是父母的馈赠,是父母之爱的承载 。《论语》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孟武伯问孝,孔子对 此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汉代的马融将“其 ”理解为指代“子女”,这句话的意思是儿女不要做 乖张之举,使父母在健康之外无须再为子女担心,这 便是尽孝了。所以,从尽孝这一点上而言,“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是子 女对父母最初的继承,是父母给予子女的生命礼物, 因此必须要很好地爱惜它,才算是孝的发端。在信的 第三段,曾国藩回忆了自己自入京以来,家人频有生 病,也让他感到需要在外更好地照顾自己,以免父母 牵挂。这种对自身的爱惜,就是对父母的疼惜。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儒家对于“身”有着很深厚 的理解。从家庭伦理的角度而言,“保身”是对于孝 道的坚持。从更接近“道”的角度而言,“保身”则 是天人合一观的表现。《易传·系辞上》中,谈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男女 之道便是乾坤之道、阴阳之合,人的身体便是乾坤之 道流行变化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而言,身体是“道” 的实现,人道与天道实则是合一的。这种天人合一的 观念,早在《易》中就已出现了。到了汉代,董仲舒 提出“人副天数”一说,认为“人”实际上是“天” 的投射,人的身体是仿效天的形态而形成的。“人副 天数”将人与天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天的 灾异也意味着人问的祸乱兴衰。这种接近神秘主义的 说法,也成为谶纬之说在汉代兴起的一个原因。但是 无论如何,在天人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体”在 中国古人眼中,绝非生物学意义上的躯干那么简单。 “身体”是“道”的一种呈现,因此“保身”意味着 对道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修身”不只需要从道 德上锤炼自身,在“身体”上也应注重阴阳调和、神 清气爽,以“保身”为重。 最后,曾国藩在感慨入京后家人的健康时,亦对 祖父母、父母表达了感激之情,这是中国文化中极具 特色的“祖德”观念。中国人在对待祖德与福报这件 事上,与其他民族非常不同。印度的宗教认为人活着 即是“苦”,因此想要求个解脱,个人与自己的祖先 除了种姓上的联系外,便是独立的。一个人的所为, 只是为了求个解脱。基督教则认为,人在此生的生命 ,是为了到了末日审判,最终由上帝挑选是否可以进 入天堂。唯独中国文化不一样,一个人的福报,除了 个人所为,很多都是“祖宗庇护”。祖先因为做了很 多善事,才能为一个家族积德,在世长辈的所作所为 ,也直接关系到子孙的福报。在传统信仰中,中国人 的行为一定是与家族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民间信仰中的“中元节”等,都与祭祀、扫墓有 关,这其中就有向祖先表达感恩“祖德”庇护的原因 。所以,曾国藩在此会将身体的康复归结于祖父母、 父母的庇护,这也是感念亲恩的一种表现。 总而言之,“保身”不仅体现出一种对生命之大 本的敬重,也体现出君子对孝道的践行。所以,“保 身”不是单纯地渴望身体健康,它更是“修身”的一 个维度,是君子实现天人合德的重要途径。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