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漠北之战
ISBN: 9787205104719
赵宁,男,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擅长通俗说史,潜心中国古代史通俗化二十余年。专门策划历史类图书选题,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独到的见解。著有《管仲:打造春秋霸主的密钥》等。
一、匈奴溯源 在匈奴兴起以前,大漠南北曾经先后出现过被称为鬼方、荤粥和戎、狄的各族。匈奴就是在上述各族长期的分合聚散中形成的。匈奴的首领叫作单于,相当于中原的国王。在单于之下,则有左、右二贤王,各率领一大部落。 匈奴在强盛的时候,东破东胡,南并楼烦、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诸国,北服丁零与坚昆。东胡所居的地方应该是现在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一带。楼烦、河南应该是现在山西北部与陕西北部。月氏原在河西走廊,也就是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一带。此外匈奴还控制了现在的新疆,置僮仆都尉去管理,势力一直延伸到乌孙、大宛或葱岭以西的大夏、康居等地,也就是现在的中亚细亚的咸海、里海一带。北部到现在的贝加尔湖一带。这是一个超级大帝国。 匈奴的本部是现在所说的蒙古高原地带。它的东边是东胡,东胡所居住的地方是现在的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一带,东胡后来有一支称为乌桓。之所以称为乌桓,据说是因为其所居地为乌桓山,因而得名。东胡后来称鲜卑,据说是因为其所居的地方有鲜卑山。 匈奴南边的疆界应与楼烦、林胡接壤,但这两个国家所占的地方可能不大,而且为匈奴所并后,又为赵国所破。 欧洲的罗马历史学家曾记载:匈奴人在欧洲,不只战时用骑射,平时也常在马背上,连吃饭、闲谈及交涉都在马背上。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人不弛弓,马不解勒。” 匈奴人用畜皮做衣服。他们很早就制作裤子、长靴、长袍、尖帽或风帽,这种服饰,无论在行动或保暖方面,都很适应马背上的生活。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所采用的胡服,就是这种服装。 匈奴人住的地方叫作穹庐,是毡帐所制的幕,也叫作帐幕。这种房舍也需用木条做柱梁。每个穹庐所用木材不多,较轻便,易搬迁。穹庐不太大,一般父母子女一家四五口,睡在里面就很拥挤。所谓“父子乃同穹庐而卧”,这种居住条件是汉人所不习惯的。 公元前3世纪,匈奴进入铁器时代,军事实力得到相应加强。于是不断骚扰战国时期的秦、赵、燕等国的边境。公元前265年,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李牧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致使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最重要的将领。 但匈奴在李牧死后不久又卷土重来。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之势,在黄河上游(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使剽悍勇猛的匈奴遭受重创,使其溃不成军,部族分裂。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厥功至伟。 一统的西汉王朝比秦王朝幸运,更比西楚王国幸运,它的“瓶颈”危机虽拖得很久,但终于平安通过。当西汉王朝在中国本土完成统一时,匈奴部落也在漠北完成统一。新兴的匈奴汗国,在冒顿单于的治理下,达到鼎盛,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使中国饱受凌辱。 汉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一定程度上空前提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让一个民族有了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