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26.00
折扣价: 88.20
折扣购买: 跨文化对话(第47辑)
ISBN: 9787100218771
乐黛云(1931年-),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比雄,法国,欧洲跨文化学院院长,学者。
死亡的生命意义——《死亡的五次沉思》译后记 ﹝法﹞裴 程 《死亡的五次沉思》不是一部学术论著。程抱一说:他不是在开讲座,而是在朋友们的陪伴下作沉思,“小心翼翼地探索前进,力图使自己尽可能地贴近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并非指黑格尔式的绝对真理,或某种宗教意义上的信仰、甚或教条。而是指毕其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尽可能地贴近自己对死亡的感受或感应。他在说这句话时已经年逾八十四,在文学创作上已经跻身法国当今诗坛之最,成为“存在诗人”行列的杰出代表;在生活上经历了许多坎坷,而且由于高龄,有过多次在病榻前与好友诀别的悲痛经历。所以,听这样一位老人以切身经历和感受谈论“死亡”——这个通常被避免、遭忌讳的话题——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死亡”这个话题的特殊性,以及在朋友们的陪伴下,通过交谈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沉思,这些特点都使得《死亡的五次沉思》成为程抱一最具个性化的著作之一。正如法文出版者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参与交谈,成为被作者称为“亲爱的朋友”的一员。的确,“交谈”就是阅读本书最恰当的方法和姿态。读者在和作者的“交谈”中,获得启示,引发自己对死亡问题的感受和思考。所以不言而喻,翻译的过程,也是和作者“交谈”的过程。更兼译者有幸多次和作者促膝而谈,或者在电话中直接向他请教一些疑问,所以值此中译本出版之际,谈一些心得和读者分享、“交谈”。 本书的副标题《换言之:生命的沉思》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沉思死亡的最终目的是探究生命的意义。所以,程抱一在第一沉思开篇就直接申明自己“属于坚信生命秩序的那一部分人”。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古今中外被无数文人学者和艺术家,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种方式和语言探讨过的问题。程抱一的独到之处恰恰在于,从死亡,这个看似生命的对立面、或者说是否定生命的角度,来探讨生命的意义。所以,他在第一沉思里提出的观点的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进入整个沉思的钥匙:“与其从生命的这一边把死亡看作一个可怕的怪物来揣度,不如从死亡的那一边来面对生命。”为了表述方便,译者曾经在《说灵魂》中译本序中,把这个观点的转变概括为:“与其由生向死,不如由死向生”。 程抱一不止一次强调,他关于生命的思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道家大道不息的思想影响。他坚信大道“周行而不殆”,宇宙只有一个历程,那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程抱一在《美的五次沉思》《死亡的五次沉思》和《说灵魂》等著作中,都谈到了中国道家思想对天地万物依循大道有机地相辅相联,从无到有,又从有复归于无的循环往返的观点。他认为不是把有和无对立,而是从运动和变化中把握它们之间的转化,这是对生命之本的大感悟。非但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向我们启示了存在的层次性,“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发生着垂直的上升运动,这就是道的法则,它在开放、超越、转化和蜕变等一系列要求的支配下运行”。在这个母语文化关于生命与万物相连的感悟基础上,程抱一非常明确地把道家所说的“无”和虚无主义的“虚无”区分开来。“同样我们也说‘无’,所不同的是,在我们看来‘无’意味着一切。所以,我们要借用道家鼻祖老子的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节选自﹝法﹞裴程:《死亡的生命意义——〈死亡的五次沉思〉译后记》,有改动) 聚焦各国文学,关注文化交流 。 本辑以对欧洲汉学史的专门梳理为一大特色。《大唐西域记》和“鸟巢禅师”等东方文化交流的个案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