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意识的形状

阅读与意识的形状
作者: 吕国庆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3.00
折扣价: 25.40
折扣购买: 阅读与意识的形状
ISBN: 9787540798048

作者简介

吕国庆,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就职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研究方向为乔伊斯及西方现代派小说。著有《乔伊斯小说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鲁迅的“枣树” 鲁迅《秋夜》的起首,“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已成名句。看上去,这句诗应该与北宋诗人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名言不相干,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最不易被认知;也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对我们最为重要的事情,因为单纯和熟悉,它的很多方面隐而不显。”自家的后园自然是熟悉和重要的,而这些熟悉和重要的经常淹没在那些指 称它们的习语中,如同火车站里无人领取的包裹。如此看来,若能把这些熟悉而重要的东西状写得“语语都在目前”,这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张竹坡认为,“凡看一书,必看其立架处”;鲁迅这句诗中,主人公、后园、墙、一株枣树及另一株枣树,“皆其立架处也”。立架一定,各种关系便可以合乎情理地呈露。诗中的立架也区别于叙述文,语言简切、顿挫。鲁迅这一句诗,一顿三挫,空气流通,蕴藉着沉郁的基 调;而“沉郁顿挫”正是杜甫诗歌的高格所在。这一句诗中,人物无处可见,却因为对视觉形象的状写,使得他被戏剧化得“无往不在”了。后园、墙、一株枣树及另一株枣树都是各自独立的意象,却并未相互割裂,哪怕不考虑立架的统合功能,仅是那一“无往不在”的人物的“中心意识”,就可以把它们全然融聚为一个整体了。立架,人格化的关系,这般自相连缀的境,是如此 无碍无遮地诉诸读者的知觉;这不就是“不隔”,不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吗?因为那文中境不再是习惯的、钝的,作者对它已然“从旧相识进而成真相知”,而思理的细针微线几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了。 爱伦·坡与纯诗 爱伦·坡将人的认知领域像康德一样分为纯粹智力(真理)、趣味(美)和道德感(责任)。他认为,诗是美的有节奏的创造,而诗的唯一裁断者是趣味;它与真理和责任只具有间接关系。爱伦·坡的纯诗观通过波德莱尔的译介传入法国,19世纪70—90年代,象征主义诗人将它付诸实践。 ·一位文学院教授的极简文艺评论:阅读让人们在客观世界里相互区别,意 识则让人们感到完全自在。 ·句子本身就是目的。这本高度个人化的小书,是书单,也是笔记,有反讽, 有幽默,也有瞬间的审美判断,更要紧的是,它有抵抗语言大模型的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