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卫生
原售价: 10.00
折扣价: 6.50
折扣购买: 慎柔五书/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ISBN: 7117076100
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肾所恶者土 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 药成补脾之功。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涸水,以牡丹 皮泻心火而补心。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此 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 道也。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洪大有力,地黄汤;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内伤,寸脉大于尺脉,此阳脉盛也,宜用保元汤加归、芍引下,则大脉 去,而阳气亦内收矣,此从阳引至阴分之法。 内伤,右尺弦弱,不宜用寒凉,以命门火虚故也。 若右关缓有力,缓则为湿。又寸尺弱者,用补中汤加赤茯、苡仁。盖补 中补寸弱,赤茯、苡仁行中焦湿,又能使中焦之气下行,而尺脉自和。 右关缓无力,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以补上而益下。 凡在右,以四君子汤加减。欲上,用黄芪;一欲下,赤苓、苡仁。在左 ,以四物汤调理。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黄连、赤茯苓之类。盖木通泻小 肠火,小肠为心之腑,黄连泻心,赤茯苓者,赤人丙丁也。 左关浮,用羌、防。左关沉有力,用山栀、柴胡、知、柏之类。左尺有 力,加知柏以泻其有余。盖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则命门火重矣。 凡内伤发热、口干,乃下焦虚寒,火不归元,阳气在上故耳。须温下焦 ,使阳气下降,则口干自愈。 凡内伤,火在上,水在下,故发咳嗽而喘,此皆滋阴降火所致也。初用 桂制白芍、吴萸少许,及甘草、人参、五味、半夏、破故纸、杜仲。一温则 火下行,水上升。如或作泻,则阳下行,而胃中所积宿食水谷行动矣。 凡虚损,肺脉大,气喘,下部脉弦细弱微,此皆阳上越而不降,内寒外 热,上热下寒之症。用人参一钱,桂制白芍一钱,干姜三分,半夏一钱,五 味十五粒,甘草生炙二分。使温中内收,阳气降下。 凡久病服寒凉克伐过多,以致三阳气衰,致痰凝气滞,以调元之剂治之 。阳气一动,则少阳先升,少阳欲先出,前有太阳,后有阳明,遏截不能伸 ,少阳之气至太阳,太阳与之并则寒,与阳明并则热,遂成寒热疟状,非真 疟也。其太阳气达,遂有伤风之状,鼻塞、恶风寒之症见矣。阳明气达,则 有作泻之症。此时正当调脾补元,分头施治,则旧病尽脱矣。 凡服寒凉克伐之过,遂成血凝气滞,用温补之剂,其痰血决行,脉气渐 和,须预言将来或有凝血少许。此乃通经气壮而血行也。 凡脉细数,肾虚;弦数,肝虚;短数,肺虚。此为病重之脉,有胃气则 生,无胃气则死。 散数则为心虚。诸数之中,尚有舒徐和缓之意者,是云有胃气也。 凡虚损脉数十数至,尚不细短,按之有一条者,可服独参汤一、二两, 然后调理。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