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3三国的逐鹿)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3三国的逐鹿)
作者: 小马连环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3三国的逐鹿)
ISBN: 9787547228951

作者简介

小马连环,原名蒋柳,天涯煮酒论坛知名文史作家,素以老道、通俗、幽默的文字讲述历史,文风诡异多变,平中见奇。著有《大国的游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唐末刀锋汇》《隋唐不演义》《诸王的游戏》等深受读者喜欢的作品。

内容简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将都城从镐京搬到东边的洛邑。其中的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因为他的父亲周幽王用江山来爱美人,为了博褒姒一笑,导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还将当时为太子的周平王赶了出去。 周平王先生靠着外公申公,引来外援犬戎,成功地“坑了一回爹”。大戎军将周幽王斩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抢走,大概是一笑倾友邦去了。 周平王虽然完成了逆袭,但请神容易送神难。盟友犬戎没有打完收工的意思,开始在周朝的京城附近大搞打砸抢活动,一时之间,繁华的镐京沦为战场,镐京也立刻从“最宜居的城市”变成了“最危险的城市”。 镐京太危险,那就往东去洛邑吧。 王车向东行进,在周平王的车后,聚集着数位诸侯。 卫国的武公、晋国的文侯、郑国的武公以及秦国的襄公纷纷领兵前来帮助领导搬家。 这是一趟充满未知的旅程。周平王大概不会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镐京;郑武公也不会料到自己的儿子有一天会“箭射周王”;卫武公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一次风光无限,但他的卫国离衰败越来越近;而秦襄公更是借他一百个胆子也猜不到将来灭亡周朝的人将是他的后人。 但他们所有的人都知道,从这一天开始,天下不再是以前的天下,将要到来的,是他们从未遭遇的时代。 一切都已经改变,而想要在未来生存下去,唯一的应对方法是在改变之前,先改变自己。 在帮助周平王搬到洛邑后,郑武公以天子上卿的身份,打着替周平王讨不臣的旗号,灭掉了东虢国,从而得到了郑国最重要的一块军事要地:制(虎牢)。 秦襄公大概是变化最大的一位,因为在走这一趟天子镖之前,他还只是一个大夫,秦国也只是一个挂靠在周朝这个上级单位的一个办事处(附庸)。完成任务后,周平王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可以跟诸侯行聘享之礼了。也就是说,周平王将襄公正式提拔为诸侯,可以跟天下的诸侯平起平坐,没事可以互相送点礼沟通感情。也意味着秦从此以后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当然也可以搞一搞兼并的经营活动。除此之外,周平王还开了一张支票给他: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这话的意思就是,戎人不讲道义,夺走了我的岐、丰之地(也就是周朝的发家之地),你要是能把戎人赶跑,这些地就是你的了。 秦襄公兴高采烈地回去了,打算将周平王开的这张支票兑现成土地。大家对谥号应该也有一些了解的,这位秦襄公跟我们的老朋友齐襄公都谥“襄”。而要得到“襄”这个称号,最硬的指标就是开疆辟土。 晋文侯回国之后,没有任何松懈,再接再厉,于十年后发兵击杀了与周平王并立称王的周携王,替领导周平王去掉了一块心病。诚然,晋文侯也不是白出工的,在杀携王的同时,他将汾水流域这块地皮划到了自己晋国的疆图之中。 卫武公是最年长的一位,据推算,押镖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三岁了。这种老当益壮、发挥余热的精神让周平王很感动,特地给卫武公提了职称:爵位从侯提到了公。卫武公同志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作为与鲁国齐名的礼义之国,他继承并发扬周礼,修德养性,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 这四位诸侯都察觉到了天下格局的巨变,在这个巨变中,他们作为当时的精英,纷纷做出了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应对措施,那就是在更为残酷的大国竞争潮来临之前,先努力强大自己。但大家应该知道,对老一辈的诸侯来说,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比拼项目其实是拼儿子。 在帮助周平王迁都的十二年后,卫武公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五岁。他的儿子卫前庄公继位。他在位期间唯一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宠妾所生的儿子——公子州吁。 前面提过的郑武公同志是个妻管严,他的老婆武姜也有个特别宠爱的儿子:共叔段。但郑武公在最后的时刻,抵制住了十级枕头风的威力,坚持将君位传给了长子姬寤生。 秦襄公是保镖团中最早离开春秋的人,在护送结束的四年后,秦襄公进军西岐,准备将周平王开出的空白支票兑现,不幸与戎人发生了武装对抗,秦襄公战死在沙场之上。 他的儿子秦文公将他埋葬在秦人的故地西垂。守孝三年之后,秦文公从国内挑选了七百名士兵。 走吧,向东,沿着我父襄公的足迹。 一年之后,这支七百人的探险团来到了汧渭两河的交汇处。秦文公停了下来。 “这曾经是我们秦人居住的地方。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秦国终于成为了诸侯。” 这里会成为秦人再次崛起的基点吗? 秦文公叫来了卜士,得到了“吉”的卜语。于是,他就命人在这里修建城邑,这个地方日后就成为了秦国向东扩张的堡垒。 七年后,秦文公开始用三牢(牛、猪、羊)祭祀天地,称为鄜畤,这说明一直游荡于边疆,跟戎人相比,用放大镜也区别不开来的秦人已经开始懂得周礼了。又过了三年,秦文公开始任命史官。 有了历史,一个民族才能成为文化的载体。这个跟刀剑无关的举动起到了武力无法起到的作用。史书记载,秦民开始了高速进化(民多化者)。 又一个三年过去了。秦文公十六年,秦文公终于迈出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的关键一步:用兵岐山。 秦文公的稳健得到了回报,秦国击败戎人,收复岐地。这一天,离当年周平王开出那张空头支票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有子如此,秦襄公可以含笑九泉了。 在护送平王东迁的二十四年后,晋文侯离开了人世,他挥一挥云袖,带走啥不知道,但他给继任者晋昭侯留下了一个强大的晋国。在当年的晋、郑、秦、卫四大护卫当中,晋国不像秦国底子薄、起点低,也不像郑国那样国土面积小,要想扩张,只有从兄弟单位中抢,也不像卫国那样有礼义包袱。按理说,春秋的这些大国中,最有霸主相的可能就是晋国了。可晋国先是被郑国抢先机,后又眼睁睁地看着齐国称霸四十年,直到春秋过了一小半,还只是被齐桓公传唤去参会的国家。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晋文侯之子晋昭侯做出的一个决定。 在当上国君之后,晋昭侯将自己的叔叔桓叔封在了晋国的曲沃。 曲沃,晋国的大邑,大到什么程度呢?比当时晋国的首都翼城还要大!这种大,从经济上说是好事,但从政治上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晋国,翼城。 公元前671年,平王东迁的一百年后…… 晋献公最近有些心神不宁。这位晋国的国君姓姬名诡诸,据记载,他的父亲晋武公因为活捉了夷人的首领诡诸,遂给他起了这个名字。 用战事来给儿子起名字已经是晋国的老传统了,比如前面介绍的那位给周平王押镖的晋文侯的名字叫姬仇。得名的原因就是因为晋文侯出生时,他的父亲晋穆侯刚打了败仗,满腔都是报仇的怒火。这样看来,姬仇的名字还不是最倒霉的。而没过多久,晋文侯的弟弟出生了,刚好晋老爹在千亩之战打了胜仗,高兴之下,就给儿子起名为“成师”。 这只能说明晋穆侯跟武姜女士一样,起名字太不负责任了。不知道他要是打仗碰到僵局,或者碰到类似于曹操打的鸡肋之战,不知道又该取什么名字了。对于这样的事情,晋国的大夫师服点评道:国君给儿子起名也太奇怪了。长子叫仇这么不吉利的名字,少子反而叫成师这样的大号。现在嫡庶的名字倒过来,晋国想不乱都不行了。 当然,这是封建迷信,就是晋国也没多少人相信。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这位师服更加认定晋国要出事了。 我们之前提过,晋文侯的继任者晋昭侯将大邑曲沃封给了自己的叔叔成师,这位成师谥号为桓,史称曲沃桓叔。 眼下,坐在翼城忧郁的晋献公不是晋文侯的后人,而是曲沃桓叔的后人。 桓叔被封到曲沃,晋国大夫师服再次断定:“晋国马上就要因为曲沃而大乱。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还等什么!?” 借他的“吉言”,晋国果然大乱了。桓叔在曲沃逐渐做大(得民心),开始向翼城的大宗发起了挑战,经过桓叔以及儿子曲沃庄伯和孙子晋武公三代人不懈的努力,一共花了六十六年的时间,打败了翼城六位大宗晋君,才最终由晋武公灭掉翼城。为了得到诸侯的称号,晋武公走周王室的路线,将从翼城得来的战利品送给了当时的周天子周僖王。 自春秋以来,周王室的日子过得一直很拮据,周平王死了没钱下葬,周桓王、周庄王隔三差五还要厚着脸皮到鲁国要点车子,而到了周僖王这一代,一下子阔了起来,不但没有向诸侯伸手要钱、要物,还开始请诸侯吃大餐了。 经过了六十六年的努力,晋国的内乱终于平定。 晋献公继承父亲晋武公的君位,却开始有点坐不住了。晋献公先生因为自己这一脉原本是一小宗,经过太爷以及爷爷、父亲三代的努力,才逆袭成功转为大宗。可成为大宗之后,就会有新的目标。 难保不会有人走自己走过的路,让自己无路可走,而让晋献公担心的也不是当年晋文侯一脉的人。毕竟这六十六年的对抗下来,失败者文侯一脉已经没有什么公子达到需要认真对待的地位。真正让晋献公担心的是他的堂兄弟们,也就是桓叔、庄伯这两位的小宗。在这大半个世纪的“曲沃代翼”运动中,这两族中不少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培育起了雄厚的势力。 晋献公想,这些有功的堂哥、堂弟们已经开始在打曲沃的主意了,等着被封到曲沃,再上演一次曲沃逆袭记。这绝不是晋献公可以容忍的。 但如何去掉这样的心腹之患呢?直接下手,确实有点不好意思,毕竟都是堂兄弟,甚至还有可能遭受暴力抗法。这件事情成了晋献公的心病。关键时刻,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这位军师叫士,晋国的卿大夫。士察觉到领导最近心情不太愉快,又联想到最近晋国的公族活动有些猖狂(晋桓、庄之族),马上明白了领导的心病。针对领导的病症,他开出了一个“药方”。 士找到晋献公,仔细分析了晋国国内的公族,认为这里面最难缠的就是富子(有人认为所谓富子就是公子当中最有钱的那位)。我们离间众公子,让众公子去对付富子,只要搞定了富子,其他公子就好对付了。 士提供的是借刀杀人计,比自己直接动手风险要少很多,成功率也高。可听到这样一个可行性建议,晋献公却没有大喜,更没有电视剧中常见的一幕:猛地一拍桌子,就这样办!而是想了一会儿,十分委婉地说了一句: “那你试试看吧。” 士怔了一会儿,他应该明白了国君已经同意了这个办法,但国君的态度是暧昧的。你去试,成功了,我不会忘记你的。但失败了,这个事情就不要扯到我身上来了。 士提供了借刀杀人计,但在晋献公的眼里,士同样是一把刀。于是,士马上点头,领命而去。能成为领导的刀总比成为领导刀下的肉要好一些。 经过士的大力运作,晋国的公子们对富子群起而攻之(运作方法不详,可参见市面各种厚黑学),最后终于诬陷富子而将之铲除。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可士并不满足于目前的现状,第二年的年底,也就是公元前670年,士发现在打倒富子的过程中,诸公子又产生了新的领导人:游氏的二位公子。于是,士再次照方抓药,离间游氏跟诸公子的关系,鼓动群公子刺杀了游氏的二位公子。 晋国群公子终于群龙无首,再也无法对晋献公形成威胁。士先生擦擦手,跑去跟晋献公汇报工作。 “这下妥了,不用两年,君王您就没有内患了。” 士自问干得漂亮利落,是时候提拔他了吧,可晋献公望着他,眼里充满了疑惑: “我真的没有内患了吗?” 士的额头开始冒汗了,他突然明白过来,只要有一个反对的公子存在,国君就一天不会安枕无忧。 只有所有的敌人以及潜在的敌人全部变成死人,才是最安全的。士终于明白自己离干完这一步还差得太远。擦擦汗,继续努力吧。 又一个第二年,士再次出手,唆使公子们将游氏的族人全部杀死。似乎是为了表示对公子们努力杀人的奖赏,士专门修了一座聚邑,请群公子们住到一起,大概是为了方便他们交流杀人经验。等他们全部住进去之后,刀终于挥到了他们的头上。 这一年的冬天,眼见快过年了,晋献公将聚邑围起来,把群公子全部杀死(有个别漏网之鱼)。 春秋采取世袭制以及分封制,掌握一国权力的多是一些显赫的公族。这些公族成为国家的支柱,与此同时,也会成为内乱的隐患。从卫国的州吁到郑国的公子突,再到齐国的公孙无知以及鲁国的庆父之乱,所有的春秋大国都发生过公族内乱,而且层出不穷。晋国自此之后,算是断了根(不蓄群公子)。这个政策为以后晋国保持长达百年的霸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同时,公族凋零,异姓士大夫权力膨胀,最终导致晋国被六卿架空,三家瓜分。 历史向来如此,成于斯,毁于斯。 ★ 网络上超级火爆的自媒体——脑洞历史观!脑洞老师的又一本超级好看的历史畅销书!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3:三国的逐鹿》是继《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大国的游戏》和《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2:霸主的崛起》热销之后,小马连环推出的第三部春秋读本!一部比一部更精彩! ? ★ 名家高晓松、易中天强烈推荐!百万畅销书《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作者汤木鼎力支持!不读春秋,莫谈历史,春秋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 ? ★ 我们正处在又一个春秋的时代,而今天大国玩的权利游戏,都是春秋玩剩下的;读史有智慧,读史悟人生!一本书让你轻松迷上春秋!超级火爆的脑洞老师耗时三年,精心创作,以生动有趣的风格打造内容一流、有趣有料的历史读本,完美超越同类书! ? ★《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特别值得一读的长篇历史白话文本。企业精英、行政人员、青年学子必读的经典之作! ? ★ 更多精彩内容,在?《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大国的游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2:霸主的崛起》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