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4.60
折扣购买: 国学与传统(精)
ISBN: 9787100220545
徐建融,1949 年生,上海人。1981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84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政协九届、十届委员,北京画院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辞海》编委暨美术学科主编,《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出版文史、书画专著 150 余部,获多种国家级图书奖。
“海派”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就像唐明皇、杨贵妃在昆曲中的角色,属于雅部的正宗;而在我的这篇文字中,作为信口而谈的话题,则就像唐明皇、杨贵妃在皮黄等地方戏中的角色,不过是花部的乱弹。戏曲艺术的繁荣,昆乱不挡,既需要雅部正宗,也需要花部乱弹;同样,“海派”的阐述,正野皆史,既需要学术的研究,也需要随意的漫谈。 本文要谈的第一个话题,是我们所讲的“海派”,其实有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海派”,也就是从1840年以后上海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经成为“过去时”的“海派”,即晚清、民国的“海派”。第二个概念是当下文化建设中,属于正在“进行时”中的“海派”。包括新中国前十七年的“新海派”打造,尤其是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文化品牌建设。 历史的“海派”是自然而然、不期而然地形成的。其创造者包括其代表人物,原则上都不曾思考过要努力打造一个“海派”以区别于其他各地文化的问题,而只是为个人的生存发展,连带着也为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努力适应上海的水土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是而形成了“海派”的特 色。 当下的“海派”则是有规划地预期而“然”、打造使“然”——在然上加一个引号,是因为它目前还没有然,而只是正在然中。新中国的初期,上海中国画院刚成立,画院便组织了多次画师们的座谈会,留下了大批会议记录,用圆珠笔衬了复写纸书写的,一式两份,明确记载了上海国画界准备打造“新海派”绘画的雄心壮志和具体的措施,还有与北京中国画院互发的挑战书、应战书。不过,“新海派”绘画的打造并没有在报刊上大张旗鼓。而正在它打造中的时候,浙江的“新浙派”、江苏的“新金陵派”、陕西的“新长安派”等却陆续打造成功,在报刊上大规模地宣传开来。只是,当时的“新什么派”,重点并不在某一地域的独具特色,而是创造更大的成绩。至于特色,完全可以为全国各地所共有。如“新浙派”人物画的“笔墨加素描”风行全国,“新金陵派”山水画的革命圣地、建设工地也流行各地。从“新海派”没有外传张扬而只是局限于内部的打造设想之后,重新提出打造当下“海派”文化的规划并宣告于媒体,应该是在2003年提出“上海城市精神”前后才明确起来的。据说还有专职的部门具体负责此事,从广义的“海派”文化到狭义的“海派”文学、戏剧(曲)、影视、绘画、书法……似乎都有详细的规划措施。近几年间,更逐步明确了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三位一体的关系,纲举目张地将历史的“海派”研究与当下的“海派”建设、过去时与进行时对接贯通起来。具体不在本文论述,接下来的便是主题。 本文所要谈的,仅限于历史遗产的“海派”。但历史的“海派”同样也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清末民国时人提出来的,包括上海人和外地人,在他们眼里所认为的“海派”。另一个概念则是新中国以后的人,尤其是“海派”的研究者提出来的,同样包括上海人和外地人,在他们眼里所认为的“海派”。 说不尽的国学与传统,探讨经世致用的超越精神 。本书旨在当前文史、书画研究全面转向西方学术规范的形势下,倡导以“国学”的立场研究“传统”的内容,即从孔孟到韩愈,从欧阳修到顾炎武“有感而发、经世致用、自然成文、类次成书”的著述方法。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陆续发表在《文汇报》《书法》《国画家》等报刊上的学术随笔,以《国学与传统》为题呈献给读者。“国学”一词,指的是中国文化的立场;“传统”一词,指的是中国文化的内容。作者试图传达中国文化的立场,去认识、践行即使不是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启迪我们在风云变化的时代中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