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刘知几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ISBN: 9787305059957
许凌云,男,1938年5月生,山东省定陶县人。1964年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先秦史研究生毕业。先后执教于广西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从事中国思想史、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孩子研究》编委、山东历史学会理事、山东孔子学会常务理事、曲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读史入门》、《儒学与中国史学》、《古文观止》、《儒家图志》、《司马迁评传》等专著和《试论通史家风》等学术论文50余篇。
刘氏《自叙》相当具体地叙述了他在二十岁前的 读书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立志史学事业的浓厚 的兴趣、顽强的毅力、宽广的视野以及丰富的积累。 “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在这方面,知几与他 人并没有多少相异之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那些官 宦书香之家,都是对子女实行家教。知几在十一岁时 ,其父授《古文尚书》而其业不进,转授《左氏》, 却欣然领会,不能不说知几对史书有缘分。这是什么 原因呢?如果说知几在幼小的心灵里,喜欢听兄长讲 历史的故事,这有可能;如果说知几当时就立志当一 名史官,像他的从祖父那样为大唐修史,在他这样小 小年纪,不会有这样的认识。史传缺书,十一岁之前 的刘知几的幼小心灵中到底埋下了些什么种子,在其 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发芽、开花、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就知几自己所言,读《古文尚书》其业不进,转读 《左氏》欣然领悟,自不难理解。前者文字艰琐,内 容乏味,后者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写战争,状人物 ,叙事件,情趣横生,这是历史书容易被人接受的原 因之一,尤其是对初学的幼年学子。知几是在读经史 的实际感受中接受了历史书,而在读历史书的过程中 又逐步为历史书所吸引,从而加深了学史的兴趣。阅 读历史书,不断增长着知识,而求知的欲望愈强,学 习积极性愈高,毅力日增,视野日广。《尚书》是儒 家经典,也是史书,《左传》是史书,也是儒家经典 。知几撰《史通》,把《尚书》、《左传》都视为史 学流派之一。看来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左传》之引人 人胜的历史叙述而把知几带进史学的王国。自然,父 兄的教育为他步入史学的殿堂准备了条件,特别是其 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顺其心情,因材施教 ,在关键时刻起了积极作用。 刘知几的读史生活并不是轻松愉快的,他既不是 那种过目成诵的所谓“神童”,也不是不学而能的所 谓“先知”,其学业的进益要靠辛勤的汗水,不断的 追求。在这里,顽强的毅力是他成功的条件之一。如 果说他夭质特优,也绝不会有读《尚书》“难为讽读 ,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一说。从十一岁读《左 传》,次读《史》、《汉》、《三国志》,再次读“ 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不只是一史只读一 部,而是“触类而观”,到了十七岁便“窥览略周” 。这是多么大的读书量啊!《隋书·经籍志》著录史 部之书凡817部,13264卷,知几若“窥览略周”的话 ,其数目实在不小。以半数计,也是相当可观了。这 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后来他自撰《史通》,引用文 献则不少三百余种。比如,引用《尚书》五十余条, 《春秋》一百余条,《左传》一百条,至于《史记》 、《汉书》,则俯拾即是。史书读那么多,那么熟, 这实在是不容易的。更何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 唯读史,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刘知几走了一条自己的治学道路。父兄教育他“ 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这是经师们解经注经的道路 。《汉书·艺文志》说:“幼童而守一艺,自首而后 能言。”道出了汉代儒生章句之学的弊端。魏晋已降 之义疏之学,曾广搜群书,补充旧注,究明原委,是 汉代以后经学态度的体现,正是“博观义疏,精此一 经”的路数。读书人坚持“述而不作”的圣人遗训, 好像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领悟古圣先贤的遗言,采取 经书笺注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记下来,世代相传, 始终兴旺不衰。他们讲师承,重家法,宗派林立,门 户之见甚深。这种经学的烦琐形式主义扼杀了思想生 机,阻塞了科学探索。封建社会大部分知识分子走了 这条治学道路,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力图挣脱它,刘 知几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他不走“精此一经”之路,“辞以获麟已后,来 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他博览古今史籍 ,目的是想了解“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他“触类 而观,不假师训”,凡所读书,粗知“叙事之纪纲, 立言之梗概”。这种治学的目的和方法,一反经学笺 注主义,为了通晓古今沿革变迁,采用的是“通古今 之变”的方法。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不假师训”的 独立性格和自主精神。这种思想性格和学术作风生根 在一位青少年的心里,而且开花、结果:对其一生为 人、为学、为政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不假师训”,走独立钻研的路,这其中首先表 现为他不盲目迷信师训,而且对师训、成说表现出某 种怀疑和批判精神。他在《自叙》中说:“自小观书 ,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 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 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 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 。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 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 有异同,蓄诸方寸。”少年刘知几的质疑精神,是其 治学风格的重要特征。有了这质疑精神、批判精神, 他能不以先圣前贤的是非为是非_’敢于独立思考,有 着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一思想品格是刘知几终生从事 史学批判、史学总结之用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刘知几在青少年时代博极群书,积累了融会古今 的渊博学识,从而打下了一生的学问基础。这博通的 治学道路是少年刘知几治学的又一特征。前已提及, 少年刘知几在十七岁前对古今史籍“窥览略周”,已 属不易。他在经、史之外,也读了大量文学的书。尽 管他夙好史学,但家学传统的熏陶,父兄的言传身教 ,也颇喜诗赋。他是在高宗永隆元年(680)应科举 进士及第的。《史通·忤时》篇说:“仆幼闻诗礼, 长涉艺文,至于史传之言,尤所耽悦”,大体反映了 他在举进士之前的学习历程。科举制是隋唐出现的新 事物,进士科是科举中的一个重要科目,起初同秀才 、明经、明算、明法,明字诸科并列,列为岁举常贡 之一,但不久它就超过别的科目,在整个唐代科举试 中,名声最响。高宗、武后时,进士登第开始为士大 夫官僚所羡慕。诚如《新唐书·选举志》所言:“大 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摆在知几面前的光明之路,只有 是通过科举制度才能获得,或为政,或为学,皆是如 此。 “至于史传之言,尤所耽悦”,这反映了他夙好 史学的志趣,也概括了他学习的实践。经史文的结合 ,奠定了他一生治学的基础。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