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原售价: 13.50
折扣价: 7.70
折扣购买: 林泉/林清玄经典散文
ISBN: 7543463997
林清玄,**高雄人,**散文大师,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曾任**《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主编等职。二十岁出版**本散文集《莲花开落》,正式走上散文创作的道路;三十岁前揽尽**各项文学大奖;三十二岁与佛法结缘,入山修行三载,出山后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畅销的作品;四十岁出版“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被推为当代*具影响力的图书;五十二岁完成《林泉》、《清欢》和《玄想》,被选为**中学生**读物。 他从文学到佛学,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创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三十多年来,他著书百余部,且本本畅销,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被誉为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华语散文大师。
黄杨发花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董其昌 种在花盆的一棵黄杨树,突然开花了。 ***地说,不是开花,是发花。因为黄杨树的花不是一朵一朵开起 来,而是一簇一簇如烟火放射出来。 枝叶青翠茂盛的黄杨树,满头满颈都发射出白色的花蕊,并有了淡淡 的清香,使我有一种莫名的欢喜。在这之前,我从未看过黄杨树开花,甚 至不知道黄杨是会开花的。 这棵只有一尺高的黄杨树,很难想象已经五十几岁了,唯有仔细端详 树干上粗糙的纹理与硕大纠结的根部,才能想象出半世纪的风雨。 如果不看根干,这黄杨的整个感觉依然那么年轻,叶叶青翠、枝枝硬 朗,每天都会发现新抽的嫩枝与新长的叶片。 *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有满树怒放的花。 这非凡美丽的黄杨树,是我五十岁生*时,妻子送我的礼物。她说: “五十而知天命,这黄杨树就一副很知天命的样子。除了知天命,还有年 轻的活力。” 妻子知道我喜欢黄杨木,近几年搜集了一些黄杨木的古董雕件,一尊 释迦,一尊观音,一件福禄寿三仙,两只案头笑狮,还有一对数百年的古 画框…… 黄杨木的古雕件已经愈来愈稀有了,因为黄杨木本来就是稀有的木头 ,大部分的雕件又是小件,精巧细致,一向是收藏家的抢手货。但是我喜 欢黄杨木,并不只是为了收藏的价值,是因为黄杨的木质坚硬、细致、光 滑,有着**绵密的纹理。它的颜色古典含蓄,白有一种贵气。若从美的 观点来看,它不像黄花梨那么富丽,不像黑檀木那么沉重,不像酸枝那样 刚强,也不像桧木那样柔顺,什么樟木、榉木、榆木*不用说。 以木材之美,颜色之雅,肌里之清观之,诸木材中,黄杨为**。 妻子送我一棵活的黄杨树,我的欢喜是无法形容的,就好像研究琥珀 的考古学家,发现琥珀中夹着的一只蛱蝶,突然飞出,停在案前。 我每天都会坐在黄杨树前,静静地与树对望,很难相信,就在我出生 的时候,那棵黄杨也同时被植入盆中。五十年了,黄杨树如果长在森林, 应该会有人的十倍高,因为*到花盆与泥土的限制,它竟然只长了一尺。 它成长的速度以分厘为计,当它想起森林中以丈尺为量的同伴时,不知道 有着什么样的心情? 幸喜,虽然生在小小的盆中,黄杨并不减损美的风姿,它是一棵美丽 黄杨的具体微缩,如果它放大,它也是无以伦比的大树。 花盆限制了它,土地拘限了它,这五十年来,它依然努力地长成一棵 美丽的树,一片叶子也不轻忽,甚至在每年的夏*,它照样的开花结果。 森林中的黄杨,花果比它大了十倍,但它的清雅芬芳却远胜于它们,当然 它的价值也不会输给那巨大的黄杨树呀! 看着黄杨树发花,结出三个角的果子,夏*才进入了秋天,我想到这 好像是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人生是一座巨大的森林,文学则是把森林的大 树浓缩为小小的盆景,文学必然是*限于时代和社会,正如盆景*限于花 盆与泥土。 但不论森林中的崇伟巨树,或是盆景中的低微小树,我们都可以创造 相同的美。 北宋*知名的画竹名家文同(字与可),*擅长的就是把丈寻之高的竹 ,画入尺寸之大的画幅,而气势雄浑不减。 他的好朋友苏东坡曾写过一篇《■■谷偃竹记》,谈到文同的画竹: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蚨,以至于剑拔十寻 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 ,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 *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亨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东坡谈的虽是竹子,却也是自己的创作心得。先是要“成竹在胸” ,从一寸之萌的小竹子到剑拔十丈的大竹子,都看见它活生生的样子。在 竹子与心手交会的某一点上,创作的灵感是“少纵则逝”,虽然竹子是静 态的,创作的心却是活泼生动、要追逐竹子的神韵与美感。创作到了*后 的境界则是“心手相应”,这不只是画竹,而是所有的创作都相通的。 透过艺术家从竹子中取出的一段竹子,如果“心手相应”、“胸有成 竹”,就能画出整个竹林的美! 所以苏东坡才说文同的竹子:“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与文同一样有名的明代画竹大家夏仲昭,因为画竹只画一枝,一枝而 独秀,常常一图写成而万众倾服。求画的人捧着金元宝在门口等着,所以 后世的人称赞他的画“太常一个竹,西凉十锭金”。 文同的时代也是如此,听说求画的人捧着*好的绢等在门口,连门槛 都踩坏了,文同气得把绢摔在地上,说:“我恨不得把这些绢拿来做袜子 。” 我看着桌上的黄杨开花,总会想起文同和夏仲昭的故事,数寸之萌而 有丈寻之势,一竹中有万竹的精神,一棵小小的黄杨也正是万里黄杨的写 照! 生在小岛的作家,常有人会认为心胸气派太小,无法写出巨作。从天 然环境看来,正像黄杨生于盆中,但是如果能独创格局,展现*美的风姿 ,一枝也可以独秀,一景也可万众倾服呀!(P24-28) 在变幻快速的时代,留千秋万岁之名,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得三五知己,把盏言欢,传递思想与文化的焰火、分享情感与境界的灵光,就是人生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