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人生课)

不完美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人生课)
作者: (日)小仓广|译者:陆青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30
折扣购买: 不完美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人生课)
ISBN: 9787111615064

作者简介

小仓广 企业人力资源顾问、阿德勒学派心理咨询师,致力于以东方哲学与阿德勒心理学为中心探求“人生学”,并将研究所得应用于领导力开发、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等。著有《阿德勒:带队伍的12个关键法则》《接受不完美的勇气》《交办的技术》《做事的常识》等。

内容简介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他甚至断言“人是一种怀有自卑感的存在”。 阿德勒如此断言是有据可循的。 关于人怀有自卑感,在理论上已有明确的定论。阿德 勒认定每个人都有自卑感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孩童时留下的烙印。孩子们都是弱小无力的,相 比之下,成年人总是那么强大有力。无论何时,孩子面对 大人总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不知不觉中就留下了自卑的 烙印。 二是每个人都想要追求更高的目标,但我们怀揣的理 想总是高于现实,没有人的梦想会比现状更差。因此,我 们的理想总是尚未实现的,一直处于努力追求的状态会让 人感到焦虑,这是自卑感产生的第二个原因。 假如目标达成,人一定会有更多更高的目标。因此, 人们最终也难以摆脱这种自卑感,永远都会感到自卑。 要知道,谁都会有自卑感。 第2句 自卑不同于自卑感。 自卑是客观事实,自卑感是主观认知,而主观认卸可 能出错。 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中,自卑和自卑感有明确的区分。 自卑是指存在劣势的客观事实。比如,身体残疾对生活造 成障碍,被称为“器官的自卑”。 与此不同,自卑感是指由于存在劣势而产生的主观认 知。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即便客观上不存在劣势的事实 ,主观上依旧会产生自卑感。自卑感只是一种错误的主观 认知,完全没有客观依据。 比如,某学生在一百个人参加的考试中排名第二。一 般说来,这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当事人在主 观上却认为“没能拿到第一名,自己实在是太没用了”, 这就是自卑感在作祟。 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过度的自卑感造成的,它并不 是客观事实,而是主观认知。如果能弄清楚这不过是主观 感受.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就能够有效 减轻自卑感。没有必要追溯过去,改变生活或教育环境。 只要能够改变主观想法,就能立刻改变现状。 改变思维方式,就能减轻自卑感。 第3句 当被问到“你有自卑感吗?”人们会回答:“没有, 正好相反,我很自信。” 人们不仅向周围人隐藏自卑感,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察 觉到自卑感的存在。 阿德勒说“人人都有自卑感”,与此同时,“人人都 在隐藏自卑感”。 他还说过:“就算自己感到自卑,也会矢口否认。说 自己没有自卑感。” 不仅如此,甚至有人会说:“恰恰相反,我感到自己 比周围的人都要优秀。” 那么,为什么人们要拼命隐藏自卑感呢? 阿德勒是这样解释的。 努力装作强大,不如努力变得强大 有勇气,就能面对一切困难 有勇气,就能不受他人的评价左右 接受真正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为了消除自卑感,人们不断树立一个又一个目标,成为自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人人都有虚荣心。但是,人人都在小心掩藏。野心就是虚荣心的另一种说法。 那些口口声声说“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的人,其实根本不想结婚。因为他们没有做好与他人共同生活的准备。 悲观主义者对危险的敏感度相当高,就算遇到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大呼小叫,支配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半途而废,反复换工作、换朋友、换伴侣。这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在夸奖声中长大的人,总是会在意他人的眼光。时常察言观色,就会变得胆小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