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

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
作者: 澎湃新闻网 编,刘永钢、李智刚 主编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7.70
折扣购买: 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
ISBN: 9787532657681

作者简介

澎湃新闻网编,刘永钢、李智刚主编。澎湃新闻网为全国媒体融合转型的标杆,互联网原创新媒体第一品牌,是我党在互联网上重要的舆论阵地,在国内外有相当的传播力、影响力。刘永钢、李智刚系澎湃新闻网主要负责人。

内容简介

2017年11月8日,星期三,阴。 兴业路76号,人们涌向这里感悟初心 周 航 臧 鸣 王维佳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来自不同的地区……但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的地:兴业路76号。 今天,延续此前多日的火热,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入口处依旧人头攒动。9时才迎客,但早晨8时30分入口前已排起长队,午间队伍不长,下午又很快排起长队。 小到未入学堂的儿童,大至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人,既有党政干部,也有普通市民,或独行,或结伴……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怀揣一个共同的目的:探访当代中国光荣与梦想的起点。 老人:信仰不能丢 今天早上8时30分,还未迎客,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入口,早早排起80米的长队,直到马当路。 不大的砖木结构两层石库门楼房,藏身于梧桐浓荫中的小巷里。96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宣告一个新政党的诞生。此后波澜壮阔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皆以此为起点。 8时45分,在两个女儿的陪伴下,80岁的李孟礼出现在了队伍中。来自河南郑州的他,为了瞻仰一大会址,特地向家人提出要求,昨天刚刚坐高铁到上海。 “十九大刚开了,现在政策也好,一大会址是共产党诞生的地方,有重要意义。”这位老职工说,已经想不起是哪一年,自己曾来过一次上海,但没来一大会址。今日此行了却了一个心愿。 “中共一大会址对青年人是种教育,我们是回忆过往。”88岁的茅玉萍说,他已有62年党龄,虽然来过多次,但最近听闻中共一大会址有新的展示手段,就带着两个妹妹又来瞻仰。 这一天,61岁的陆建忠也带着82岁的母亲陆品芳来了。陆建忠去年才从上海交通大学退休,这里他带学生来过很多次,但带母亲来还是第一次。 这是他母亲专门提出的一个请求。“解放前,我们是穷人。现在我每个月有900多元农保,以前可不敢想的。”一直生活在上海崇明区竖新镇的陆品芳,对如今的生活感到满意,“习总书记前段时间来了嘛,我就想来看看。” 在列出中共一大各代表经历的二楼展厅,陆建忠对着墙上的照片,向母亲一一介绍。18岁就入党,做过副乡长的陆品芳,看得很慢很仔细。 看了建党历史,陆建忠自己也感慨万千,尽管他已来过多次。 “我前几天和几位学生聊天曾说,当时红军长征要走两万五千里,没有信仰是坚持不下来的。”陆建忠说,“认准共产主义的目标,百折不挠,没有这种信仰中国是站不起来的。”他也担忧,现在不少年轻人不了解历史,迷茫了,他们应该来一大会址看看,“当时那么十几个人,就做出了那么伟大的事业,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不能丢啊。” 4岁儿童:我是中国人 参观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尚且年幼的孩童。 “我是中国人。”在妈妈孙志华手把手的帮助下,一个4岁的东北男孩瞻仰完一大会址后,在留言处留下了这样的字迹。“我在电视里看到习爷爷来了。”这个男孩说,是自己让父母带他来参观一大会址的。 所有展区中,男孩对基本陈列展区的“群英汇聚 开天辟地”部分尤感兴趣,要求妈妈介绍每一位代表的事迹。 “我觉得有必要前来瞻仰。”孙志华说,儿子提议后,她欣然允诺,“此行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是一种熏陶,对他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也都有帮助。”另一个5岁半的男孩站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形势图”展板前,仔细聆听父亲冯海涛为他讲解。从京来沪旅游的行程中,冯海涛特地安排了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在冯海涛看来,这尤为重要,“虽然儿子只有5岁,但他上学后会学到这些历史。历史教育特别有意义,让他从小知晓中共成立初期的历史活动。” 同一天内,一个6岁的上海男孩参观了两次一大会址。母亲戴春兰解释,儿子上午没有听到讲解,非常遗憾,缠着午饭后再来一次。果然,在下午听到讲解员的清晰讲解后,他高兴极了。 “我跟着儿子听到了讲解,我自己也非常感动。他爷爷是解放军,他爸爸的爱国情怀浓郁,我儿子平时喜爱唱红歌。”戴春兰说。她的儿子补充道:“我喜爱的红歌有《共产儿童团歌》《解放军进行曲》等。” 集体重温入党誓词 一辆辆大巴车停下,人们鱼贯而出。午后,长队稍有减退,很快就会恢复了“原貌”,一直持续到下午4时闭馆前。 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团客,也是一大会址参观者中的一支支主力军。 一队西装革履的游客迈入兴业路76号门后,第一件事是在序厅内,面对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集体重温入党誓词。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杜礼尧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说,区里周一组织几十位基层党员干部,来复旦大学培训一周。按照预定的日程,周三这天他们来了一大会址。 “对党的历史我们已经很了解了,但是很多史料还是第一次看到。”杜礼尧一边参观,一边说。参观让他想起了入党的初心,这对自己的工作大有裨益。 当天的参观人群中,另一支十几人的年轻人队伍也很显眼。他们穿着统一的红色T恤,正面左胸前有两行简洁小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衣服我们是上周五订的,本来打算周一来,因为闭馆改成了今天。”领队、上海机场边检站十一队教导员康翠萍说,当天来参观的上海边检站年轻民警,都是趁着休假时间,从全市各区赶来。 “希望我们的青年民警始终牢记从警初心,担负起为祖国守好国门的神圣使命。”康翠萍解释,印这身衣服,以及来参观一大会址,目的都是类似的。参观完一大会址,他们还要前往二大会址瞻仰。 今天,王育萍也带着52位退休党员来到了一大会址。这位上海浦东新区品新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说,尽管工作期间,大家都由单位组织来过,但退休后的此行具有特别的意义。 “我们都已退休,但不管在岗还是不在岗,我们党员的身份是不变的。”王育萍说,来一大会址瞻仰,是重温入党时的誓言,不忘初心,“要在退休后在居民区里继续发挥党员正能量的精神,为居民区群众服务好。” 2018年9月1日,星期六,雨。 大客流成日常,他们的服务“润物细无声” (邹娟 刘瑞 杨帆) 很多时候,变化只在“悄然”之间。 2018年8月25日上午9时30分,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当年第100万名参观者。据估计,刨去每周一闭馆时间,纪念馆今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而事实上,一大会址纪念馆因为展陈空间有限,建议每日最大客流3500人次。 换句话说,2018年以来,“大客流”是每天的常态。“虽然4月我们就做好了每天迎来大客流的思想准备,但进入6月之后,才真切体会到,每天5 000人次不算多。”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说。 按照测算,每年6月至8月是红色旅游旺季,理所当然,也是一大会址纪念馆大客流接待季。这个夏天,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客流与往年相比似乎“不同寻常”。但其实,自2017年11月以来,这样的大客流已成为常态。在这“寻常”的背后,一大会址纪念馆正悄然变化。 讲解:有6个版本讲解词 “从去年11月之后,基本没有人不多的时候。”讲解员李欣曈入职两年,已经从最开始的不太适应,转变为现在的习以为常。 讲解员,几乎是所有参观者进入展厅后最先接触到的工作人员。参观者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要么在展品前讲解,要么在咨询台准备接下来的讲解。但参观者们看到的,不到他们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李欣曈介绍,纪念馆宣教部现在有8名讲解员,去年11月之前,每个工作日2次定时讲解,双休日5次定时讲解。现在,不管双休日还是工作日,每日都是6次定时讲解。 除了定时讲解,还有大量预约团队讲解。2018年6月15日开始,20人以上预约讲解的团队可按预定时间从预约通道入场,减少排队候场时间。参观者入场频率高了,讲解员们的讲解自然更加频繁。 现在,李欣曈的讲解词有6个版本,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参观者,她几乎都能一瞬间“拎”出最合适的版本应对。 对她而言,一开始难以适应的,并不是讲解频次增加。“适应难度最大的,是客流猛增带来的压力。”李欣曈说,以前讲解,有时候碰到学生团队,孩子们会不自觉地靠在她身边,“从去年11月开始,客流量猛增,有时候人流会不自觉地向我们涌过来,我就会感到局促。”暂调整后,李欣曈现在已经会在意识到人群增多时,及时调整讲解速度,引导参观者往前参观,避免出现拥堵。 “这也算实战经验吧。”李欣曈笑着回忆道。当然,李欣曈的实战经验,不仅仅体现在讲解上。 由于需要长时间用嗓子,怎么保护嗓子是讲解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和大家常用胖大海泡水不同,李欣曈常备的水杯里,大多数情况下都泡着金银花。她的经验是胖大海润喉,但是多喝容易上火,不如金银花,润喉也不上火。 服务:前移,再前移 和李欣曈最初的不适应不同,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最初更多的是担心。 今年4月刚到一大会址纪念馆就任时,徐明每天在参观者入口处看排队的人群。“人群从兴业路排到马当路,感觉还是蛮震撼。当队伍在兴业路望不到头,又在马当路转弯直指太仓路的时候,担心就成倍成倍地增加。”他说。 在旅游业,计算一个景点的舒适度,除了最大客流,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是瞬时承载量,也就是场馆最多可同时容纳的人数。一大会址纪念馆,基本展陈面积不到1 000平方米。这也意味着,它的最大瞬时承载量,只有400—500人。另一方面,馆内客流饱和时,外面排队的参观者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要排10分钟,还是1小时,这时候参观者就会焦虑。5月初,一大会址纪念馆出台《大客流接待及应急方案》,根据客流,确立三级应急响应机制,成立领导工作小组,每一级别对应相应响应措施。 除此之外,一大会址纪念馆预测5月后每日客流会在6 000人次以上,而且极有可能迅速飙升,必须将服务细化在平时。为此,6月纪念馆迅速出台《增强服务功能十项措施》,也就是大客流日常接待法。 如果你经常去一大会址纪念馆,你会发现,现在的一大会址纪念馆,既和以前一样,也有不一样的。一样的,是经常要排队,展厅里展品每天仍然整整齐齐,一尘不染。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排队队伍长了,会在固定位置出现一块提示牌,告诉游客:在兴业路的中段,游客需要排队10分钟;在马当路兴业路路口,需要20分钟;在马当路中段,至少要40分钟。 天气热的时候,队伍中间还会出现两台喷雾降温风扇,每每经过,一阵凉爽。有时,还能看到工作人员沿着队伍发团扇。而一楼展厅,随处可见穿着黄色T恤的志愿者,手举写着“静”字的提示牌。 展馆外,公安文保分局、黄浦交警、淮海中路街道志愿者来了;展馆内,纪念馆非一线岗位党员志愿者轮流上岗…… 这些改变,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了场馆的服务质量和参观者的观展体验。 引导:首创红色司仪 一大会址纪念馆需要怎样的参观氛围? 说起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徐明说,这是纪念馆工作人员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楼展厅的布局,既是整个展览的序厅、参观的起点,又是接待厅,同时还是宣誓厅,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的地方。很多参观者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好不容易排队进了门,有人激动欢呼,有的呼唤拍照;有时候这边在讲解,那边要宣誓,空间交叠,容易相互影响。人多的时候,两个人在展厅面对面说话,都有可能听不清。 “我们觉得党的诞生地,应该是庄重、温馨、亲切又和谐的地方。”徐明说,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要想办法让展厅安静下来。 所以,纪念馆在制定十项服务措施时,把规范仪式教育写进了第一项。 于是,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序厅用红线在党旗前隔出宣誓区。平时,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提醒参观者不要在宣誓区滞留。2018年6月,展馆聘请了领誓员,并且首次配备红色司仪。团队要宣誓,先到咨询台登记,并领取一张宣誓规范提示。随后,红色司仪会提醒怎么列队、领誓人该怎么做,甚至领誓人穿什么衣服、不应该穿什么衣服…… “红色司仪的本质就是引导和服务。”徐明说,为了配合这个宣誓,在2018年6月,一大会址纪念馆从600多名报名者中,选聘了50名资深志愿者,担任宣誓教育、场馆服务等工作。 “原来在推出十项服务措施之前,其实我们还是蛮忐忑的,不知道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规范宣誓教育,那么狭小的空间里,会不会影响到后续参观者参观。事实证明,规范才能更有序。”一大会址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林晶晖表示。 这个夏天,一大会址纪念馆最大日客流量已破万。因为规范和细致化服务,一大会址纪念馆平安度过了客流高峰期。在徐明看来,这个夏季客流高峰,客观上不仅提升了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服务管理水平,将服务措施常态化,同时也让他们看到服务和管理上的不足。今后,他们将以打造“初心教育大课堂”为目标,不断调整完善提高服务接待工作。 “我们有信心服务好每一位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者,不辱没‘党的诞生地’这块金字招牌。”徐明说道。 (1)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这部讲述普通人在党的诞生地寻找初心的《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是一部耗时三年才得以面世的以平凡而真实的日记形式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是献给党百年华诞的礼物。 (2)澎湃新闻“一大会址”采访日记,点击量早早过亿,业已成为红色主题报道“知名IP”。 其中,不乏高屋建瓴的观点输出,也有反映朴素情怀的群像特写;既记录重大节日的时代光彩,也呈现疫情特殊时期的默默坚守。从平凡中窥见非凡,是讲好主旋律故事的生动案例。 (3)记录重温入党誓词、瞻仰革命文物等,记录参观者在一大会址的所思所悟,选取中共一大相关革命史料,《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用精彩鲜活的真实故事,用打动人心的真实感情,用平实、鲜活、直观的新闻语言,从普通人的视角记录红色情怀,讲好“新时代,新作为,新气象”里的初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