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唐朝三百年 8·帝国悲歌

诗说唐朝三百年 8·帝国悲歌
作者: 刘娟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60.00
折扣购买: 诗说唐朝三百年 8·帝国悲歌
ISBN: 9787020187850

作者简介

刘娟,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后进入出版行业,做了五年童书编辑,同时进行专业写作,代表作为百万字少儿历史普及读物《少年读<资治通鉴>》(全20册)、《成语说<资治通鉴>》(全8册)。另著有《中华成语故事》《国学启蒙经典》等。

内容简介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①,有骨还从肉上生②。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注释】 ① 沧海:大海。 ② 骨:螃蟹身上坚硬的外壳是一种特殊的骨头,叫外骨骼。 【译文】 未曾遨游大海就听说螃蟹的大名,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 休说它没有心肠,它不惧雷鸣电闪,在海王爷面前也是横行无阻。 【赏析】 在人们印象里,螃蟹通常是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负面形象,皮日休吟咏的螃蟹却似有铮铮之骨,不惧天帝雷电,不畏海龙王的强权,这样敢于“犯上”、敢于“冲撞”、不畏强暴的叛逆性格,不正与杀进长安的黄巢有几分神似吗?诗人有这样的心胸与见识,我们便不难理解黄巢攻进长安后,他为什么会选择归顺了。 这首诗语言形象,妙趣横生,全篇没有一个“蟹”字,却把一只在沧海巨浪中遨游的螃蟹写得活灵活现。 2.皮日休的选择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为大齐,改元金统。当时,朝廷很多文武官员投降了黄巢,其中就有太常博士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襄阳人。他出身寒微,为了逆天改命,早年曾经在襄阳鹿门山苦读五年,自号鹿门子。不过,他虽然长居山中,却时刻关注天下。唐末朝政黑暗,叛匪放纵作恶,百姓颠沛悲苦,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因此写下著名的小品文《鹿门隐书》,对时事进行了冷静的批判。 这段隐居鹿门的经历与盛唐诗人孟浩然的履历极为相似。皮日休也像孟浩然一样喜爱山水,喜欢饮酒作诗,不过,比孟浩然幸运的是,他于咸通年间高中进士。虽然是榜上最末一名,也令他扬眉吐气,觉得改变国家命运的机会近在眼前,便写了一首意气风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大意为:桂花的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上飘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花瓣上带着露珠,更显清新。我至今也想不明白天上发生了什么事,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不过,皮日休没高兴多久,因为在接下来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中,他落了第,没被授予官职。直到两年后,他才在苏州刺史的幕府里当了一名从事。 幸运的是,皮日休结识了诗人陆龟蒙。两人家境相似,才华不相上下,喜好也一致,很快就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一起游玩,一同唱和。喝醉了,皮日休写“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陆龟蒙就以“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相和。一次两人相约春游,不巧皮日休得了眼病,只好以“野侣相逢不待期,半缘幽事半缘诗”表达歉意。陆龟蒙则和以“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来安慰和鼓励好友。两年间,他们的唱和之作竟达六百多首,结为《松陵集》,是唐代唯一完整保存并流传至今的唱和诗集,后世也因此将二人并称“皮陆”。 离开苏州之后,皮日休换了几个职位,始终官小位卑,这让胸怀抱负的他大失所望,渐渐地,他内心积攒了诸多不满,而这些不满,在黄巢攻入长安时到达顶点。 皮日休虽然官职低微,但诗文闻名天下,又写了许多同情百姓的诗作,这让黄巢对他十分青睐,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皮日休并没有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视黄巢为盗匪,而是欣然接受这一任命,并积极投身于起义军中。这种选择,足见他不凡的见识和胆略,从他为起义军所写的鼓动诗中就可见端倪: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大概皮日休的内心也住着一位像螃蟹一样桀骜不驯、有胆有识的勇士,在他看来,唐朝从上到下已经烂透了,如果接下来黄巢能够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造福天下苍生,他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他发自内心地崇拜黄巢,接下来为黄巢写颂歌也就顺理成章了: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他按黄巢的姓名作了一首五言诗,称颂黄巢为“圣人”。黄巢读了,非常满意。皮日休受到鼓励,又创作了一首《牡丹》,借艳压群芳的国花赞美黄巢敢于反抗大唐、称王天下的气魄,也呼应黄巢那首《不第后赋菊》的题旨: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名满天下的皮日休对黄巢如此死心塌地,令朝野人士大为震动。于是,黄巢顺势宣布:“凡是唐朝官员主动到宰相府中投报官位姓名者,可以恢复原来的官位。” 可是,没有一个人前来,黄巢震怒,下令全城搜捕,将一百多名不肯投诚的官员全部处死。就连早前投降黄巢的金吾大将军张直方,也因为暗地里收容了许多公卿大臣,事泄后被黄巢杀死。 黄巢率军从广州北上时,包括高骈在内的各路藩镇大多抱着观望的态度,没有几人愿意全力清剿。后来黄巢攻打长安,忠武节度使周岌没开打就投降了。这些都给了黄巢一种错觉:“天下已经在我掌握之中。”所以,他没有乘胜追击僖宗,而是忙着称帝,忙着在京中肃清异己。他不知道,有个人正在集结各方力量,准备给自己来个致命一击。 这个人就是凤翔节度使郑畋。郑畋本来在朝中担任宰相。黄巢率军从广州北上时,郑畋和多数朝臣都倾向于招抚,建议授黄巢为岭南节度使,而另一位宰相卢携正倚重淮南节度使高骈,认为他一定能够剿灭黄巢,因此极力主张用兵。僖宗最终采纳了卢携的主张,命郑畋与众宰相到中书省商议起草诏书。郑畋担忧地对卢携说:“百万贼军横行天下,高骈却消极作战,养寇自重。您还一味地依靠他,我不知道将来结局会怎样。”卢携气得拂袖要走,袖子却不小心甩到案上的砚台,于是他随手将砚台扔到地上。僖宗听说后,认为他们是在置气,一怒之下将二人都罢相。 等到黄巢直趋江淮,高骈真的放任起义军过境时,僖宗才想起郑畋的话,就起用他为凤翔节度使。郑畋赴任途中经过马嵬驿,想起当年玄宗西逃时赐死杨贵妃一事,十分感慨,写下一首《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唐人对玄宗的无情无义多有指责,而郑畋对玄宗既有婉讽,也有同情。大概因为他曾经身居宰辅,比普通人更能体谅当时玄宗抉择之艰难吧。 僖宗西逃蜀地时,经过骆谷,郑畋前去拜谒,并请求他留下。僖宗对郑畋说:“贼寇兵锋太盛,朕不愿离得太近,暂且到蜀地去征发天下兵马。你留下来抵挡贼军,招抚各道军队一起杀贼,尽快收复京师。”郑畋含泪答应了,请求说:“这一带道路堵塞,如果臣有事向陛下奏报,恐怕途中受阻,请求陛下给臣便宜从事的权力。”僖宗同意了。 郑畋回到凤翔,召集部下商议讨伐黄巢事宜。谁知将领们都说:“黄巢的势力正盛,我们应该慢慢筹备,等待各道军队聚集后,再一起收复京师。”郑畋既气愤又失望地说:“你们是不是还要劝我投降贼寇呢?”说完昏倒在地,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能说话。 恰好黄巢的使者到达凤翔,监军袁敬柔与众将佐都对使者毕恭毕敬,竟然以郑畋的名义起草谢表,表示归顺黄巢。袁敬柔还摆下宴席,安排舞乐款待使者。当音乐奏起时,很多忠于李唐的士兵失声痛哭,使者感到奇怪,一名将领就掩饰说:“节度使郑畋因病不能赴宴,所以大家感到悲伤。”当地老百姓听说后,无不流泪。 郑畋得知后,对左右说:“看来天下人对李唐王朝并不感到厌恶,黄巢身首异处的日子不远啦!”他命人加固城墙,修复军械,训练士卒。当时神策军八镇兵[ 神策军早期主要驻扎在京畿一带,后来驻防之地有所扩大,除京城长安外,还有奉天、武功、扶风、陕州等地。]镇于关中的还有几万人,他们知道僖宗逃往西蜀后,都无所归从,郑畋便派人以僖宗的名义前去招抚,并将自己的财产分给他们,其军势就此大振。 不久,郑畋约请泾原节度使程宗楚和前任朔方节度使唐弘夫一起讨伐黄巢。黄巢听到风声,又派了一名使者前来招降,却被郑畋斩首。黄巢大怒,命部将尚让和王播率领五万人马进攻凤翔。 郑畋让唐弘夫在长安到凤翔的路上设下伏兵,自己则率领几千士卒,举着许多旗帜,稀稀拉拉地在山岗高处布阵。起义军认为郑畋是一介书生,因此轻视他,一个劲儿地向前乱冲乱杀,不承想遭到伏兵袭击,在龙尾陂大败,被斩首了两万多人。 尚让收拾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长安,有一个读书人见了,就在尚书省的大门上写了一首小诗,嘲讽黄巢的起义军。尚让勃然大怒,全城搜捕写诗的人,却没有找到,他便将怒气发泄在尚书省的官员和守门士兵身上,将他们全部挖去眼睛,头足倒悬于门前。这样尚让还不解气,又下令搜捕能写诗的人,抓到就杀,三千多人因此丧命,他还将识字的人都拉去干脏活累活。 这是唐朝二百多年来,诗人群体遭受的最大灾难,皮日休看到这么多无辜之人因一首诗送命,感到非常痛心,对起义军的态度开始动摇。两年后,当黄巢被迫撤出长安时,皮日休在混乱中不知所终。 这是一部写“诗唐”的书。所谓诗唐,即诗的唐朝。这个概念来自闻一多先生。他曾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诗以其美妙的韵律、丰富的情感、凝练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然而对于闻一多先生说的“诗唐”——诗的唐朝,却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了解的。 也许是因为唐诗太美了,人们往往陶醉于它的美,而忽略了它诞生的时代背景。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闪闪发光的诗行,在时间的流转中拥有了自身普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丢失了它特定的历史语境。 其实,从初唐的王绩、“四杰”、陈子昂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从中唐的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到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成为诗人从来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致君尧舜上”“终与安社稷”才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因此,他们的人生际遇、生命意趣,都与波谲云诡的大时代有着密切的勾连,他们的诗歌渗透和反映了大量的历史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民俗的…… 援诗入史,诗史互鉴,是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首创的研究方法,这套《诗说唐朝三百年》是对这一方法的一次实践,它以300首唐诗为媒介,用115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鲜活地演绎了大唐王朝289年的大历史。 1.呈现完整而非碎片化的历史。市面上写唐诗的书,多采用诗人传记的形式,通过梳理诗人的生平,讲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当然也会提到作为背景的历史,但比较碎片化,看不到完整又连贯的大唐历史。而这套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呈现了从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到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三百年间大唐帝国经历的沉浮起落、兴衰演变。 2. 叙事上采用环环相扣的讲故事方式。这套书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史料进行了科学的剪裁,于历史的空白处“添枝加叶”,设置人物对话,模拟事件发生的场景,让每个故事充满生动又丰富的细节。 3.故事与故事之间环环相扣,因果相承,流畅得就像精彩的连续剧。这种像一根链条,一环扣一环的叙事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立体地感知唐朝历史发展的脉络。每个故事展现2-3年的历史,其密度也是同类书不能比的。 4.故事里有机融入120位诗人的300首唐诗。115个历史故事里有机融入了120位诗人的300首唐诗,并从中提炼出与故事情节最紧密相关的115首主题诗。这115首主题诗有注释,有译文,还有赏析,作为专门的学习板块,从语词、形象、意境三个层面,讲解诗歌独特的语言、结构、韵律、修辞,帮助孩子理解诗歌的意义、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诗歌)的审美(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这120位诗人的300首唐诗,回到了各自特定的历史语境,让小读者在领略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中,也同时走进那个时代的诗人的生命世界。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闪闪发光,在时间的流转中拥有了普遍审美意义的诗行,至此回到了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从而获得了丰厚又深邃的历史内涵。 5. 300首唐诗既是进入唐朝的钥匙,也是记录唐朝历史的载体。如果说通过历史来证诗,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那么通过诗歌来观史,则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地理解历史的变迁。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让我们明白了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此后历代漕运格局的作用和意义;卢照邻的“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向我们展示了大长安的城市格局和面貌;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让我们了解了唐朝官员的官阶、服色、流品,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让我们见识了唐朝不公平的内廷采买制度,“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和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让我们知道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唐朝科举制的特点。在这套书里,诗歌已经超越了文学的价值,它们既是帮助读者进入唐朝的钥匙,也是记录唐朝历史的载体,甚至是唐朝历史本身。当然,诗歌不能穷尽历史,但历史将因为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变得更加有底蕴和生命力。 6. 教材里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这套书里找到答案。比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开篇预设了一个问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