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20
折扣购买: 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
ISBN: 9787108054777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等。
谈到北京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史,首先要回顾一下 它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侯仁之先生 他们也搞过《北京历史地图集》和《历史上的北京城 》,根据青铜器的记载,认为当时北京有3040年的建 城史,当然这个后来争议也很大。关于北京城的考古 这些我们不去讲它了,北京作为都城来说是从辽开始 ,辽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清的北 京这样一路下来,其实重点是在明以后,我们今天能 够看得见、能够追溯的基本上是明代北京以后留下的 。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对于元大都有过一次大摧 毁,叫作灭“王气”。认为元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也 是王气所在的地方,新朝建立必须灭亡旧时的王气才 能够除旧布新,所以对北京城有一次比较大的破坏。 此前辽南京和金中都基本上在一个位置,偏北京的西 南部。辽南京又叫燕京、析津府,金中都也是在其基 础上扩建的。元大都基本是在我们今天北京城这个位 置,但是明以后是把大都往前移了。 北京现在还有很多地名,地方早就没有了但是名 称还有,比如我们坐地铁还能有健翔桥、光熙门这些 站名,健翔门、光熙门这些门都是元代大都的城门, 除了一段土城,早就没有什么遗迹可寻了,但留下了 这些名称。明代把整个元大都的皇宫破坏了,只保留 了当时的隆福宫改为明成祖朱棣的燕王府。后来从永 乐四年开始,以燕王府为中心,往南部移动,建了整 个明代紫禁城,先有了紫禁城以后,再有了北京城。 基本建成是到了永乐十九年,也就是从永乐四年 到十九年,用了十五年的工夫比较粗糙地建了紫禁城 和北京内城,你想想十五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不可 能建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城市,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中 间还经过了一次战乱,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 往南打,一直打到南京,当时国家首都是在南京,不 是在北京。 1368年,也就是明洪武元年,徐达打下元大都以 后,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成祖时才建都在北 京。为什么建都在北京,而且从南京迁到北京?重要 原因有两个:一是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发祥地,他在这 儿被封为燕王。另外还有一个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我 们知道,元代和清代两朝基本上没有北方边患的问题 ,元代的北边是自己家的后院,非常的安定。元朝皇 帝还时不时从元大都到元上都,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正 蓝旗那边去避暑。清代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清代蒙古 的势力比较单薄,而且都是皇帝的女婿家,很多公主 都嫁给蒙古王公,北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边患。唯独 在元和清之间的明朝,北方边患非常的严重,一开始 是正北方像瓦剌,“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虏都是瓦剌 造成的。后来到了明中叶以后又是东北的边患,后金 、女真崛起,明朝的北边和东北边一直是不安定的。 因此,从战略上讲定都北京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考虑把“北平”改为北京,在北京建首都,最主要 的目的是防北边的边患。 到了永乐十九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建成了一个略 正方、接近长方的北京城,当时建筑北京用了15年时 间,动用民夫大概有23万人之多,在那个时候不得了 。当时没有外城,也就是后来的崇文区和宣武区,当 然这两个区今天都并入西城区和东城区了,整个形状 是一个方框。到了明中叶嘉靖三十二年开始,也就是 1553年开始建外城,由于财力不足,本来想把整个内 城从南到东、到西到北整个包起来,但是没有做成, 只把南边包起来了。那边包起来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外 城,就变成我们汉字里的下大上小一个“凸”字的城 市结构。 明代的北京是这样,清代基本上在这个基础上没 有太大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汉人到南城居住 ,政府机关都在长安街的两侧,比如六部吏、户、礼 、兵、刑、工,为什么现在有的地方叫六部口,就是 六部都集中在那儿了。这是清代的北京。 P2-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