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刀剑史(共2册)

中国刀剑史(共2册)
作者: 温州市图书馆编 谢作拳整理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7.30
折扣购买: 中国刀剑史(共2册)
ISBN: 978710114949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汉代环首刀的诞 生 1.诞生的背景 商、周、战国青铜时 代的军队格斗兵器都是以 青铜剑为主,青铜剑整体 尺寸基本为50厘米左右, 此尺寸是受到了青铜自身 物理性质的限制,在保证 强度的条件下只能做到此 长度。兵马俑出土的秦剑 是目前已知最长的青铜剑 ,整体长度81—94厘米不 等。近年兵马俑博物馆的 专家撰文认为,秦青铜剑 长而薄,合金成分含锡、 铅含量高,属于脆性材料 ,整体不具备战阵使用的 能力,秦剑属于将军俑礼 仪佩剑。 春秋时期,钢铁兵器 开始出现,近年考古成果 显示,在燕国(河北燕下 都遗址)、楚国(长沙火 车站春秋墓)都出现不同 形制的铁剑。钢铁剑的物 理性能远胜青铜剑,在尺 寸上全面超越青铜剑,湖 南多地出土的楚铁剑长度 多接近100厘米,最长的 铁剑超过140厘米。 汉朝,中国兵器全面 进入钢铁时代,汉军开始 大规模装备环首刀,这是 一种新型的兵器。环首刀 重要的特征是刃体为直刃 或轻微下弧刃,刃体与柄 贯通无格,柄首有扁环。 随着大量的考古实物的出 土,证明在西汉初期,环 首刀已经替代剑,成为军 队的主要兵器。《释名· 释兵》载: 刀,到也,以斩伐到 其所,乃击之也。其末日 锋,言若蜂刺之毒利也。 其本日环,形似环也。其 室日削,削,峭也,其形 峭杀裹刀体也。室口之饰 曰璋,琫,捧也,捧束口 也。下末之饰曰琕,琕, 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 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又日露拍,言露见也。 《释名》成书于东汉 ,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 源的著作,《释兵》篇最 早对“刀”这一兵器做出了 详细解释。“以斩伐到其 所,乃击之也”一句说明 了刀的使用方式是以劈砍 斩伐为主;刀首有环,“ 其本曰环,形似环也”;“ 其室曰削,”鞘室名为“削” ;鞘室口部饰件为“璋”; 鞘尾饰件为“埤”;短环首 多为书刀、帛刀,由于此 类短刀都是挎于身侧,行 走、起立“拍髀旁”,“髀” 为大腿,故称短刀为“拍 髀”。 汉环首刀的出现,与 当时的军事战略、作战样 式、作战能力需求紧密相 关。汉朝统一天下后,立 刻就遭到了北方匈奴的威 胁。匈奴骑兵是汉军要打 击的重要目标。为了有效 对抗骑兵,汉军也大量发 展骑兵,为配合骑兵独有 的高速作战方式,对新型 骑兵马上使用的兵器诉求 随即提出。战国时期虽然 有骑兵出现,但是骑兵数 量较少,当时的骑兵是一 种骑马进行迅速机动的步 兵,使用剑、戟等兵器作 战并无太多问题。 随着汉朝骑兵规模的 扩大,骑兵用剑变得较为 不合理,由于双方冲击速 度较快,长剑靠刺击杀伤 对手的技术实现起来变得 更为困难——尖锐锋利的 剑尖无形中功能被减弱, 劈砍反而成为更有效的杀 伤方式。剑刃虽然可以做 适度地劈砍,但是由于是 两侧施刃,冲击过程中只 有一侧刃面能发挥作用, 故而剑变得非常不适合马 上作战。 青铜剑的制作主要是 使用铸造技术,铸造完成 后,剑刃经过磨砺后就可 以使用。而钢铁兵器的制 作相对较为复杂,首先需 要锻造成型,然后须淬火 增加刃口硬度,再进行磨 砺,工序比青铜剑更加复 杂。所以钢铁剑已经完全 不适应骑兵之间的对抗了 。 于是,更适合骑兵劈 砍的武器登上了历史舞台 。适合骑兵作战特点的格 斗武器须满足下列条件: 单手使用,便于劈砍,单 刃厚脊,保证足够的强度 同时具有良好的锋利性, 同时要比剑的制作工艺简 单,方便大量生产。由此 ,西汉军队开始制作满足 这样特点的兵器,环首刀 应运而生。环首的意义在 于可在环内捆绑手绳套于 手腕,在冲击劈砍中可有 效保证刀不脱手。汉朝初 期环首刀基本定型——刃 直而狭,刃略有内弧,柄 裹竹木,缠丝缑,环首内 有丝绳挽手可绕于腕,鞘 室竹木,内衬丝绸,外髹 漆,鞘室尾端有一金属鞘 尾。 笔者认为,军制的长 环首刀是由短环首刀逐渐 发展形成的,战国时期的 青铜小型环首刀多做为生 活用刀或竹简削刀。至战 国晚期,钢铁冶炼技术发 展,此类小环首刀多替换 为钢铁材质,在实际使用 中,短环首逐渐放大加长 ,由此被军中所重视。随 着战争模式和对手的变化 ,进而在短环首刀的基础 上加长,逐步改良,形成 了西汉初期环首刀的造型 。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