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70
折扣购买: 战争论
ISBN: 9787570231324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12岁参加普鲁士军队,之后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1812年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著就《战争论》一书,这本书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誉为“西方兵圣”。 编译者简介: 李传训,现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先后就读于中国解放军空军工程学院、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出版有专著《战火中走来的女兵》、译著《间谍是这样炼成的》《战争论》等多部。
揭开战争的神秘面纱 ——《战争论》导读 1792年深秋的一个早晨,衣着破旧的普鲁士马格德堡市布尔格镇收税官、一个右腿有点瘸的残废退伍军人,踏着满地的黄叶,来到首都波茨坦,送他12岁的幼子参军。这位出生于1780年6月的孩子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因为家中贫穷,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教育。为改变命运,同他的两位兄长一样,克劳塞维茨从此开始了长达39年的军旅生涯,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军事理论家。其军事理论对世界近现代战争影响至深,被世人誉为“西方的孙子兵法”。 刚刚入伍,克劳塞维茨在波茨坦一个步兵团里当士官生,具体职务是在步兵团操练行进时担任少年旗手。军营附近的市民常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个瘦弱、体形单薄的少年士官生,掌着军旗吃力地行走在队伍中间。用金银丝绣着纹章的军旗在他手中相当沉重,似乎需要用尽全身力气方能保持旗帜不至歪斜。然而,他始终能够顽强地保持军人的步伐行进。 经过短暂而严格的军营生活,克劳塞维茨初次经受了炮火洗礼。1793年,普鲁士与奥地利结盟,同大革命后的法国作战。克劳塞维茨参加了围攻美因兹城及以后的多次战斗,充当传令兵,后被提升为正式掌旗官。每逢战斗间隙或休假,他都如饥似渴地读书。1795年,克劳塞维茨成为少尉军官,驻扎在一个叫纽鲁宾的小镇。镇上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之弟亨利亲王创办的图书馆,藏书颇丰。六年中,克劳塞维茨恶补幼年时期缺乏教育的不足,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了此处,除军事、历史知识外,他在哲学、政治、艺术、教育等领域里的深厚学术基础都在此时奠定。 1801年秋天,克劳塞维茨被选送到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开始其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因成绩优异,他被校长沙恩霍斯特将军发现,并得到赏识器重,成为忘年交。沙恩霍斯特是普鲁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德意志国家创建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主编过《新军事报》,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改革的主张。在一次谈话中,沙恩霍斯特敏锐地发现眼前这位好学的朴实青年,天资非凡,和自己有着许多相近之处。克劳塞维茨则向沙恩霍斯特坦率地承认了自己少年时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知识不足,沙恩霍斯特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从此,两位地位、年龄悬殊的人开始建立起终其一生牢不可破的纯真友谊。沙恩霍斯特启迪其思想,指导他发展,塑造其人格,提拔他上进,对克劳塞维茨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克劳塞维茨在给妻子的信中深情地称之为“我精神上的父亲和朋友”。 1803年,克劳塞维茨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经沙恩霍斯特推荐,当上了奥古斯特亲王的侍从副官。这一职位,使他能经常参加沙恩霍斯特主办的军事协会的各种沙龙活动,听哲学课,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并将研究心得写成文章。 1806年10月,普鲁士同法国作战时,克劳塞维茨随奥古斯特亲王率领的步兵营参加了奥尔施塔特会战,退却时被法军俘虏,一年后释放回国。克劳塞维茨结合自己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各地尤其是在巴黎的见闻、思考和切身体验,写出文稿《关于普鲁士未来反法战争行动》,力主改革普鲁士的军事制度。凭着苦学钻研和爱国热忱,不久他又参加了由沙恩霍斯特、格乃泽瑙等普军著名将领主持的普鲁士军队革新改组工作,结识了军事改革委员会成员格乃泽瑙、博因等人。1809年秋回到柏林后,进入普军总参谋部,在沙恩霍斯特属下工作。1810年升为少校。 1810年10月起,克劳塞维茨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同时为普鲁士王太子讲授军事课。同年底,与相恋8年之久的布吕尔伯爵之女玛丽结婚。 1812年2月,克劳塞维茨写出著名的《三个信条》一文,表达了他坚持抗击拿破仑军队的爱国信念,也强调了普鲁士应该进行军事改革的迫切性。4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与拿破仑一世统治下的法国结盟,同沙恩霍斯特、格乃泽瑙等三十多位军官一道,愤而辞去普鲁士军职。之后,他前往俄罗斯,投身到俄国抗击拿破仑军队入侵的战争中,先后担任俄军总参谋部中校、军参谋长,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大会战。第二年,克劳塞维茨回到柏林,晋升为上校,后担任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莱茵军团参谋长。从这时起,他抓紧一切时间思考、总结整理拿破仑战争的经验,开始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 ············ 《战争论》出版之初,在普鲁士军界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或波动,仅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克劳塞维茨的朋友包括陆军元帅冯·格乃泽瑙、陆军元帅冯·博因以及近卫军军长冯·格勒本将军等人,都很欣赏他的理论,尤其是冯·格勒本伯爵,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努力使总参谋部对克劳塞维茨的理论产生兴趣,为克氏理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真正使《战争论》名噪天下的是统一德意志帝国的功臣之一、第二帝国陆军元帅冯·毛奇。晚年,他在接受法国记者的采访时说,《战争论》是给他影响最深刻的几本书之一。从此,《战争论》得到了举世公认,并开始影响世界上一代又一代有抱负的军人。 1、《战争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战争谋略、战略智慧,既有极高军事价值,也对当代和平时期的商战、经济战、外交战甚至文化战等具有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2、编译者是解放军现役军官,熟谙当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当前国际态势,阐述了许多当代军事理论和个人见解,做了长达2万字的长序,是对本书思想谋略的深度发掘和延伸,对当代读者更好理解这部著作具有指导作用。 3、《战争论》是作者遗作,他去世时尚未修订成书,由后人整理出版,其体例并不成熟,内容极其繁杂,且多有晦涩难懂之处。同时,受历史的局限,作者当年的论述和观点,多有不符合当下实际的东西。本书编译者作为当代军事专家和学者,从实际出发,去粗取精,删除了部分晦涩的章节和不符合时代的内容。保留下来的,都是这部著作的精华,方便读者快速掌握本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