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会心录

国学会心录
作者: 杨义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90
折扣购买: 国学会心录
ISBN: 9787807680574

作者简介

杨义 澳门大学讲座教授,***首批学部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提倡“大文学观”、“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开拓文学图志学、文学地理学、文学民族学、中国叙事学、诸子还原学等学科分支和思想文化领域。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楚辞诗学》、《李杜诗学》等。

内容简介

以礼解经,就是以当时士人行为规范来把握他们 的办事方式, 它应该与以史解经、以生命解经相互配置。由此又可 以推导出《论 语》第二次编纂,发生在庐墓守心孝结束,子夏、子 张、子游推举 有若主持儒门(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的很短 时间内,这 在《论语》文本中留下足够的生命痕迹;第三次编纂 发生在曾子死 (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后不久,这是柳宗 元在《论语 辨》中考证出来的,宋儒程朱辈也认同这个说法,《 论语》文本中 也留下足够的生命痕迹。**次编纂的主持者,据郑 玄说,是仲 弓、子游、子夏,这条线索经过荀子,通向汉儒;第 三次编纂的主 持者是子思及乐正子春等曾门弟子,这条线索经过孟 子,通向宋 儒。二千年儒学的汉、宋两大学派,在《论语》于春 秋战国之际五 十余年间的三次编纂中,埋下了它们*初的源头。 这也告诉我们,东周秦汉的书籍制度与宋以后的 刻本制度存在 着实质性的差异,它往往不是一次编成的,或先有一 个祖本,然后 在多次编纂中有所调整、有所增删;或组简传抄、单 篇别行,抄 录、口传、汇集、整理交叉进行,从而在不同时间、 不同地域、不 同学派的手中,形成了类乎考古学的“历史文化地层 叠压”。研究 者不应抓住后来叠加和扰乱的某些痕迹,就*其一点 不计其余,轻 易地斥之为“伪书”;也不应由于记载很早,就忽略 有晚出的材料 掺入并叠加于其中。认真的态度,应该是细心辨析文 本中的裂缝, 各家记载的差异,材料沾染的飘尘,推究不限于真伪 的多种可能 性,究其发生,察其原委,从字里行问窥见生命的脉 动。若要形容 这种研究方式,当可用得上“披沙拣金,集腋成裘” 八个字。《太 平御览》卷八一一引《岭表录异》,有唐末郑圮的《 伤淘者》诗: “披沙辛苦见伤怀,往往分毫望亦乖。力尽半年深水 里,难全为一 凤凰钗。”也就是说,这种在战国秦汉典籍中辨析“ 历史文化地层 叠压”的工作,是**辛苦的。 我常有一种感慨,在材料的缝隙中发现古人生命 的存在,或者 说“以迹求心”,是需要悟性,需要敏锐的眼光的; 而某些科班训 练却钝化了被训练者的悟性和眼光,把材料当成死材 料,对其中蕴 含着的生命脉动视而不见。在这一点上,有些学者简 直不如一个破 案的警察,一个有经验的警察看到人室盗窃者的一个 脚印,如获至 宝,知道上面隐藏着人的生命信息,从中可以分析出 入窃者的年 龄、身高、胖瘦、走路姿态,给破案提供**不离十 的参考。但是 按照这些学者的方法,只要拿尺子量量脚印的方位和 尺寸大小,就 心满意足,觉得**“实证”了。许多人读《史记》 ,连“老子 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都不问一问老子仅是 “周守藏室之 史”,对于如此官阶,先秦的官方文字会把他的里籍 记录得如此详 细吗?《史记》记载那么多人,里籍记得*详细的, 只有三个人, 一是《本纪》中的刘邦,“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二是《世家》 中的孔子,“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第三个就是《列 传》中的老子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老子的详细里 籍,应是司马 迁二十岁远游所得,《史记·太史公白序》说:他“ 二十而南游江、 淮,上会稽,探禹穴,……北涉汶、泗,讲业齐、鲁 之都,观孔子 之遗风,乡射邹、峄。息困鄱、薛、彭城,过梁、楚 以归”。他到 过刘邦、孔子的故乡,而“过梁、楚以归”,是指他 过大梁之墟, 观秦引黄河水灌大梁而灭魏的遗迹,以及信陵君拜访 岩穴隐士,不 耻下交的城东之夷门;而又经过“楚”,按照他回洛 阳、长安的路 途计,这个楚只能是“陈楚”,即老子的家乡。 既然司马迁到过老子家乡,又公布了老子家族一 直传到西汉 文、景之世的家谱,那么他对老子传的书写对象,是 清楚的,并不 像某些疑古者戴着有色眼镜说的,分不清老聃、老莱 子、太史儋。 司马迁是警惕有人将老聃混同于老莱子、太史儋,才 把他们与老聃 著书不同,游说秦君并非隐士,进行分别辨析。司马 迁心里明白, 老子就是在传记末了又强调的“李耳无为白化,清静 自正”;就是 《太史公自序》说的“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 非揣事情,循 孰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至于梁启超发现,老子传八代就到文、景之世, 而年少于他的 孔子传了十三世;尤其是老子之子李宗为“魏将”, 如果按照周烈 王于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为诸 侯来 算,距老子出生已经一百六七十年了,因此他的儿子 无论如何是够 不上的。新发现的唐朝墓碑中,有《唐右骁卫朔坡府 故折冲都尉段 公墓志铭》,其中记载:“公讳会,字志合,淄州邹 平人也。其先颛 项之苗裔。盖李宗自周适晋,仕魏献子为将有功,赐 邑封段干大 夫。孙木,文侯之师,偃息藩于王室,因地命氏,遂 立姓焉。,’这 块墓碑照顾到李宗够不上魏文侯,就把他为魏将的时 间上推了百年 左右,安置在魏献子执政晋国的时期(公元前514一前 509年), 这倒是对上榫卯了。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