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必要的失去

人生中必要的失去
作者: (美)杰克·康菲尔德|译者:贤祥
出版社: 国际文化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人生中必要的失去
ISBN: 978751251106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们的原始善性 哦,生而尊贵,本来荣耀的你,记住你的光明真性, 那心性本体。信赖它,归向它,它就是归宿。 ——《西藏度亡经》 我突然看见他们心灵的内在美,他们内心那罪欲以及 我见不能触及的深处,他们真实的核心,那每一个处在圣 洁中的人。只要他们都能看到真正的自己,只要我们总是 这样相互观看,就不会有战争,不会有仇恨,不会有残暴 ,不会有贪婪……我想大的麻烦将会是我们伏地而彼此敬 拜。 ——托马斯·默顿 在泰国古都素可泰(Sukotai)北边的一座大寺庙里 ,曾耸立着一座巨大古老的泥塑佛像。虽然不是泰国佛教 艺术中最精美的作品,但它已经被关注了五百多年,它的 长久不衰可敬可佩。猛烈的暴风,政府的变迁,以及入侵 的军队来而复去,可佛陀塑像却常在。 然而,看护寺庙的僧人发现塑像有一处开始裂了,需 要修理和重新上漆。遭受一系列酷热干燥气候以后,有一 条裂缝变宽了,一个好奇的僧人用手电筒照窥缝内。结果 反射到他身上的是闪闪金光!在这个朴素古老的塑像内, 寺庙僧众发现了东南亚最大、最辉煌的金身佛像之一。自 从被发现以来,这尊塑像吸引了泰国各地大量的虔诚信徒 。 寺庙僧众相信,人们在这件辉煌的艺术品上覆以陶土 ,是要在纷争动荡的年代保护它。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 人都遭到威胁而使得我们盖住自己的内在神圣性。正如素 可泰的人忘记了金身佛像一样,我们也忘记了我们的本性 。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保护层下行事为人。佛教心理学的 基本目的是帮助我们看清盔甲下面的原初善性,也就是我 们的佛性。 佛教心理学的第一项原则: 观看众人的内在神圣性和美善。 著名的荣格心理分析学家罗伯特·约翰逊承认,对我 们许多人而言,信赖自己的善良是非常困难的事。我们很 容易把自己最糟糕的恐惧和念头当作自己的真实面貌,即 荣格所称的“阴影”。约翰逊写道:“奇怪,人们对其阴 影的高贵面的抵制要强于他们对黑暗面的掩盖……发现自 己具备深邃高贵的特性比发现自己是个庸碌之辈更加麻烦 困难。” 我们执着于局限和贫乏的自我认同,将它化为强烈的 习性,以至于担心一旦没有认同,我们就会无所适从。如 果完全了解我们的神圣性,就会导致根本的生命变化,它 可能要求我们承担大事。而且我们的某部分会知道,恐惧 和受损的那个自我并不是真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让 自己通向完满和自由的道路。 我很难在我的家庭看到我本身的善性。在我最初的记 忆里,父亲是个可怕而喜怒无常的暴力狂,母亲被打得鼻 青脸肿而惶恐未定,还有四个男孩,心里都在想:“我们 怎么会生在这个家庭?”每当父亲把车开进车道,我们都 会屏息静气。好的时候,他是体贴而幽默的,我们也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