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3.50
折扣购买: 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寻世界十大考古遗迹
ISBN: 9787108076519
李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 李占扬 “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者,中肯现代人起源联合考古队队长,山东大学教授 李新伟 玛雅科潘遗址考古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巍 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总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历史学部主任 张良仁 中伊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王建新 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西北大学教授 陈永志 中蒙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柴焕波 中孟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刘曙光 中国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保护项目总负责人,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姜波 中沙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中方领队,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 秦大树 中国赴肯尼亚陆地考古项目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中国考古如何与世界对话? 中国考古起步于20世纪,发展到今天,还不到100年。 它有两大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探险、盗掘。世界考古,探险是普遍背景。王国维说20世纪有“五大发现”:殷墟甲骨、西域汉简、敦煌卷軸、内阁大库档案和“中国境内古外族之遗文”,五大发现造就五种新学问: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清代档案学和民族古文字学。它们,除殷墟甲骨跟盗掘有关,引起殷墟十五次发掘;内阁大库档案与清室逊位有关,属于清史研究;其他三项皆与西方的丝路探险有关,由此引发著名的西北考察(1927—1933,1944—1945)。 第二个背景是找矿。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桑志华(Emile Licent, 1876—1952)、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是中国史前考古的开拓者。他们都是来中国找矿,捎带做考古。 考古是从西方输入。中国的考古学,筚路蓝缕,起步维艰。当初到西天取经只有少数几位,很多人都是从干中学习,干中摸索。 1941年,夏鼐刚从英国伦敦大学取经回来,就在昆明向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介绍世界考古。 1952、1953和1955年,他在北大讲考古学,每次也都介绍世界考古。他对中国考古的教育和训练有大贡献,特别是在田野调查方法和田野考古方法的规范化方面。 1984年和1985年,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再次为我们描绘世界考古的总图。 这些介绍,令人神往,但听上去,终觉遥远。 夏鼐在英国留学,他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主要是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考古学,即所谓文化历史考古学。这种考古学的代表人物是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1892—1957)。 当时,夏鼐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到爱丁堡大学跟柴尔德学史前考古,一个是留在伦敦大学跟皮特里(Flinders Petrie,1853—1842)学埃及考古。他选择了后者。 20世纪下半叶,过程考古学在美国崛起,代表人物是宾福德(Lewis R. Binford,1930—2011)。夏鼐晚年见过宾福德,读过他的书。他对过程考古学,批评远多于肯定。 虽然,他本人经常出访,参观博物館,看遗迹遗物,参加学术会议,始终与国际考古学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但中国考古却止步于国门,很少有人涉足境外的考古研究。 近代,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全都灾难深重,中国也饱受欺凌。 1937年年底,夏鼐在埃及发掘,英国考察团的负责人一再辱骂埃及人,曾经深深刺痛他。他说,“我听过后,未免为埃及人民难过,转想到吾国的情形,幸得没有开放外国人进来挖古,否则一定免不得遭骂;传教士与商人的侮骂我国,已是够受,希望不要再添上外国考古学家”(《夏鼐日记》,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年,卷二,142页)。1949年后,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是由国家统一领导,严禁盗掘盗卖。夏鼐一直主张中国考古中国办,不假外人之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私有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全面冲击。夏鼐担心,中国考古会局面失控。 1981年童恩正与张光直策划的考古合作(四川大学与哈佛大学的考古合作)就是被夏鼐制止。夏鼐跟童恩正说:“考古工作不能与外国人合作,不能贪小便宜,将研究权拱手让人”(见《夏鼐日记》,卷九,73页)。为了制止此类合作,他曾动员社科院、中宣部和教育部的高层领导出面干预。 1982年,由他亲手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非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国务院特别许可,任何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当时,不仅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提出的合作建议,也被夏鼐一一谢绝。 中国考古的国际合作,全都发生在他去世之后。 最近,中国考古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文明的认识。过去,学者小心谨慎称之为“文明曙光”的很多考古文化,现在看来,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比较,显然已经达到“文明”的水准,中华文明5000年也许并非夸大。我们和世界考古对话,不仅已经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也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失落的文明” 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几乎都是“失落的文明”。 文明很脆弱。我们常说的“社会复杂化”是什么意思?它固然代表着物质丰富、文化发达、社会有序、管理水平高,但同时又意味着财富集中,权力集中,贫富分化,社会冲突大。 一个社会,复杂程度越高,维稳成本越高。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军警宪特),绝对镇不住。这根弦很容易绷断,绷断就是无政府状态。 历史上,文明陨落,原因何在?或说天灾,或说瘟疫,或说征服,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人祸,即社会内部的矛盾。“失落”是常态,“不失落”反而罕见。 我说的“寻找回来的世界”就是针对这些“失落的文明”。 没有对比,你怎么理解,中国文明的连续性为何如此强大,让人感到“超常稳定”。 如今,中国考古,像我们的国家一样,不但可以请进来,还能走出去,非常了不起,但很多文明古国仍然灾难深重。 有一部影片,《伊拉克奥德赛》(Iraqi Odyssey),一家人过得好好的,却被美军入侵搅得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其实,这样的苦难历程,在整个中东,到处都是。 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多少平民流离失所,多少古迹惨遭破坏,多少考古被迫中断。 你们知道吗?美军入侵伊拉克,竟然拿巴比伦古城当军事基地。坦克、直升机就停在这座古城内,尽管有考古学家抗议。 美国,打遍天下无敌手,反而栽在穷兵黩武。 纽约自由女神像的铭文说: 交给我!那些疲惫的和穷苦的渴望呼吸自由的人们,在彼岸被遗弃受压迫的可怜的人们,那些没有归宿饱经风霜的人们,把你们交给我,我站在自由的门口,高举着自由的灯火,照亮你回家的路! 然而,当大批被美国及其盟友摧毁家园无家可归的人真想“投奔自由”时,特朗普却海关紧锁修长城。 研究世界史,我是外行。我发现,希腊代表自由,波斯代表专制,这个古典对立,一直影响着西方的价值观。我相信,重读波斯,重读希腊,是最好的解毒剂。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东端,伊朗是丝绸之路的西端。历史上,狮子、良马东传中国,六大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东传中国,皆与伊朗有关。我曾三次去伊朗,看遗址,看文物。我买了不少与伊朗考古有关的书,左顾右盼,拿中国和伊朗做对比。初读之下,已经学到很多东西。 如今的中东,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全都被美国及其盟友打烂。 我希望,伊朗不是下一个。 那不仅是人道主义灾难,也是世界考古的灾难。 本书的大背景是中国考古“走出去”——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中国的一些大学和文物考古机构陆续走出国门,由周边国家开始,逐渐走到了遥远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国开展考古工作,渐成燎原之势。《了不起的世界文明》即为中国考古走出去的阶段性集中展示,选取了近年来中国考古参与的最具代表性的十例境外考古项目,邀请负责这些项目的考古人,亲身讲述发掘中的所见所获、所思所想,以最生动的形式回应公共考古需求,让大众读者了解境外考古、国际合作考古的现状与成果。 《了不起的世界文明》呈现出这样两个重要特点: (一)以中国考古人的视角,在这些文明史的典型案例中,去发现和观察世界文明的特殊线索;在世界文明的广阔背景中,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色。每一位作者的讲述都有着强烈而朴素的文明互鉴意识,是中国从考古资源大国向考古研究强国迈进的最生动写照。 (三)图文并茂,尽可能将考古报告中的位置示意图、平剖面图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结合起来,并提供简洁明晰的时空坐标轴、发现/发掘史进程、博物馆展品等专题信息,突出考古学特有的、以物质遗存对文明内涵的展现,以及对超长时段文明兴衰历程的描述。读者可对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有一个鸟瞰、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