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修订本)(精)

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修订本)(精)
作者: 钱满素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修订本)(精)
ISBN: 9787520702560

作者简介

钱满素,1946年生于上海,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国文明史研究。著有《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等,论文集《飞出笼子去唱》《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主编《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美国文明读本:缔造美利坚的40篇经典文献》《韦斯特小说集》等书。发表过有关美国历史、文学、政治的论文和文章多篇。

内容简介

宗教的对象是人的灵魂,宗教情绪是人内心深处 要求精神升华的一种复杂表现。爱默生相信,“宗教 的历史显示出对于热情的倾向”。一种充满哲理、过 于理性的宗教虽然可以防止迷信和狂热,却无法满足 一般灵魂对宗教激情的饥渴。正如梅尔维尔于1851年 致霍桑的信中所说:“人民大众之所以惧怕上帝,而 且打心眼儿里不喜欢他,是因为他们不信任他的心, 觉得他像块表似的只有脑子。” 理智与感情是宗教中经常容易发生冲突的两个基 本要素,早期清教是在这方面取得微妙平衡的典范。 新英格兰的第一代神学家们大部分毕业于剑桥大学, 受到当时最优良的教育。他们相信宗教既需要心灵也 需要头脑,既需要信仰也需要理性,两者不可偏废。 清教徒们对上帝怀有无限的虔敬与热情,但在实现信 仰时,他们却头脑冷静,决不盲目,他们的献身精神 融会于非常实际的处世态度。他们蔑视缺乏思辨推理 的宗教热情,决不容忍宗教狂热乃至失控。可是在现 实中,他们这种文化素质极高、冷热恰到好处的宗教 很难在民间长久地维持下去。 早在1662年,清教殖民地便不得不创设“半约” 的权宜之计来支持教会。原先,清教徒必须当众汇报 自己的宗教变化过程并获得教会批准,才能取得教会 成员资格。而只有教会成员的孩子才能受洗,受过洗 的孩子长大后才有可能再成为成员。但由于世俗化的 影响,许多第一代移民成员的孩子成年后却没有自己 的宗教体验可以交代。如果他们不能成为成员,他们 的孩子也就无法受洗,这样教会必将面临萎缩的危险 。“半约”作为一种妥协方式,允许这些未能成为成 员的人留在教会中,并允许他们的孩子受洗。由此可 见,教会若不能提供一般人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便会 失去群众基础。而群众久被压抑的要求一旦突破精英 的控制,肯定会以它自己的方式进发出巨大的力量。 18世纪初的“大觉醒”运动就是殖民地群众性宗 教热情的首次爆发,其领袖人物乔纳逊·爱德华兹是 个真正的加尔文信徒,他坚信原罪说和预定论,坚信 上帝的绝对权威和人的绝对堕落,他在神学上的彻底 性甚至超过了某些第一代清教徒。他敏感到宗教气候 的动向,抓紧时机来完成他的使命。爱德华兹早就对 宗教的日趋淡化和理性化感到不满,在他看来,宗教 首先是信仰,是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上帝,而不 是什么形而上的理论。他曾经撰文描述自己完全服从 上帝后所达到的忘我境界。他的思想是如此彻底,他 的献身上帝又是如此自觉,以至于用一个问题便打发 了人们对预定论的种种疑虑。他富于挑衅地问道:“ 你愿意为上帝的荣耀而入地狱吗?”如果你真的爱上 帝胜过一切,那么预定论根本就不会烦扰你。每当他 想到自己将来在上帝身边的情景时,便抑制不住内心 的喜悦。有趣的是,既然爱德华兹这么相信预定论, 又怎么能对自己将在天国中拥有一席之地感到那样自 信呢?不管怎么说,爱德华兹急于让他的教徒们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