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郑鸿生作品

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郑鸿生作品
作者: 郑鸿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3.32
折扣购买: 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郑鸿生作品
ISBN: 9787108043672

作者简介

台湾台南人,1951年生。1969年台南一中毕业后就读台湾大学,参加台大学生保钓运动、校园民主抗争与民族主义论战。1973年台大哲学系毕业,正值哲学系动荡之秋。1975年退伍后赴美留学,改读计算机硕士.并在计算机网络公司工作。1988年回到台湾,进入资讯工业策进会,负责大型信息系统之网络规划设计。 现从事写作,著有《扬帆吧!雪梨》(联经,1999)、《青春之歌:追忆一九七○年代台湾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华》(联经,2001)、《踏着李奥帕德的足迹——海外观鸟行踪》(允晨,2002)、《荒岛遗事——一个左翼青年在绿岛的自我追寻》(印刻,2005)、《百年离乱——两岸断裂历史中的一些摸索》(台社,2006)、《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印刻,2010)、《寻找大范男孩》(印刻,2012)等。其他文字散见《思想》、《印刻》、《台湾社会研究》等刊物。

内容简介

妇女杂志开启的一扇窗 那些用来作为包装纸袋材料的旧杂志,上头的气 质 模特几、美丽洋装以及详细图版,深深地吸引了少女 时 代母亲的心思,为她沉闷的顾店日子带来一线幸福人 生 的憧憬。 少女时代的母亲在日复一日照顾杂货店的沉闷时 光里,就 只能结交邻合同龄女孩,在附近街坊的小范围活动。 锦顺兴对 面打制锡壶铜罐的猪公伯一家,靠着猪公姆精明的理 财能力盖 了楼房,还买了留声机。母亲回忆说,他们家女儿阿 枝是白金 町第一美女,是她们这一街坊女孩圈的中心。除了文 化协会的 积极分子林是好女士所灌录的唱片外,这时写于一九 三O年代 初期的《望春风》、《雨夜花》等这类新式流行歌谣 也开始风行 (图15),她们几个女孩就经常聚在阿枝家楼上,播 放这些唱片跟 着学唱,并倚在二楼阳台临街唱了起来。母亲的大堂 哥也从番 薯港风闻而来学唱。然而当时年轻人新学到的这个歌 唱的乐趣, 当然不免要招来保守长辈的皱眉瞪眼,外公就骂说“ 查某囡仔(女 孩子)唱什么《望春风》”。 如此在竟日顾店的刻板日子里,偶尔还能穿插友 朋的欢聚 时光,但是店里竟然还有个东西吸引住母亲的目光。 那时店里 用来包装顾客购买之物的纸袋(塑胶袋尚未问世), 都是店家用旧 报纸杂志,自行一张张粘贴而成。这些旧报纸杂志并 非一般台 湾人家庭会订阅的,必须去向旧纸商购买。而在这些 用来作为 包装纸袋的材料中,有一类旧杂志引起母亲的注意。 那是附有 洋装设计图样的日文妇女杂志,像《主妇之友》或《 妇人俱乐部》 之类(图16),都是住在台南的日本家庭主妇看过不 要的。 这些日文杂志在整个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主要 是在提供 日本女性各种相关的现代观念与知识,在塑造日本式 的现代妇 女角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类杂志内容五花八门各 有特色, 但都不乏教导读者如何穿着洋装的篇幅,其中模特儿 展示着新 做的各式洋装,旁边还附着剪裁方法与尺寸细节的小 图版与文 字说明。这些旧杂志上的气质模特儿、美丽的洋装以 及详细的 图版,遂把少女时代母亲的心思深深地吸引了过去, 为她在那 沉闷的顾店日子里,开启了另一扇窗户,从那里望出 去似乎有 着幸福人生的憧憬。于是她决心学习洋裁。 母亲回忆说她被妇女杂志上的洋装图样吸引之后 ,就向外 公请求出外工作,去当洋裁学徒。然而女孩出外做事 在那时不 仅少有,在保守的家族里还是件不光彩的事,家族长 辈不会赞同, 何况杂货店还是要有人帮忙。因此外公自然是没答应 ,但心想 这也是一途,在经济萧条、杂货店经营困难的情况下 ,大女儿 学会做衣服或许可以补贴点家用,就去帮她买来一台 最基本的 手摇裁缝车。于是母亲开始利用顾店的空闲时刻,看 着杂志上 的那些洋装图版,无师自通地学起裁制衣服。 操作这种手摇缝纫机时,必须学会双手配合,一 边用一只 手摇着机器的转轮,一边用另一只手推着布前进。其 他裁缝工 具如剪刀、针线等就来自家里阿婶原有的。最困难的 部分是日 文杂志上的图形与剪裁说明(图17),母亲凭借那年 代公学校毕 业的日文程度并不能完全读懂,家里又没人可问,只 能将就着 边做边试。如此她就在这种困难的摸索过程中,先从 最简单的 衣服开始,学会了洋裁的基本功。有一天她又在楼上 屋脚发现 一个包袱,打开一看竟是她阿婶的一些旧的与裁剪一 半的布料。 她就用这些零码旧布,参照着杂志上的洋装图形,一 一为她自 己以及年幼的弟妹们裁制了几件简单的衣服。而那些 杂志上的 日文说明在多年的试误与摸索之后也慢慢读懂了。 在这之前她穿的都还是改良的台湾衫,那时大半 台湾人经 营的裁缝铺也都只能裁制这类衣服。在她尚未能为自 己裁制洋 装前,家人就只能帮她去这些传统裁缝铺做改良台湾 衫来穿。 当一九三一年三舅三妗的新式婚礼带给施家女孩极大 冲击时, 母亲还只能穿上较保守的改良台湾衫去参加婚礼。而 随着时代 变化,这种改良台湾衫就越来越脱离传统式样。母亲 记得两年 后一九三三年家里帮她“做十六岁”成年礼时,她外 婆还特别 做了一套很漂亮的淡紫色改良台湾衫送过来,式样是 那时从上 海流行过来的凤仙装,让她高兴不已。 然而洋装最后还是征服了她们这一代的少女们, 尤其之后 不久母亲就在店里包装纸上发现了洋装图样的新天地 !于是当 母亲接着有机会亲手为自己做衣服时,当然就选择了 洋装。母 亲回忆说,她在这段期间为自己裁制的第一套正式洋 装,是一 件上衣搭配一条窄裙。她清楚记得那是条带点黄晕的 绿色窄裙, 而上衣则是选了淡绿的布料,自己觉得很满意。当然 这套洋装 的式样全部是依照日文妇女杂志上的图样来裁剪的, 但这第一 套而且是自己缝制的洋装,已经够让她兴奋不已了。 P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