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毛泽东与*介石(最新典藏版)
ISBN: 9787220091223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红色历程;长卷《“四人帮”兴亡》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长篇自传《华丽转身》、采访手记《出没风波里》以及《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以及记述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等。
珠江在缓缓地流淌,波光粼粼,像一条闪光的围 巾,围在广州的脖子上。 虽说已是腊月,这里却无寒冬之感,街头巷尾的 大榕树依然翠绿,姹紫嫣红的花儿把这座五羊城点缀 成一座花城。 1923年岁末的广州,充满春意。理着平头、留着 八字胡的孙中山画像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随处可 见。国民革命军战士们戴着大盖帽,背着长枪,在车 站、桥头、大楼前站岗。 只有在广州西南、珠江的一个小岛——沙面,才 会见到英国的巡警。那里是英租界。自从1840年鸦片 战争拿洋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之后,英国人在这里建起 了一幢幢欧式小洋楼。 用黑色沥青铺成的新式马路,正在市内伸展。公 共汽车已经出现在街头。只是那些小巷依然那般狭窄 ,连阳光都难以照进去。 不论是浓妆艳抹的小姐,还是脸色黝黑的女苦力 ,差不多都迈着一双大脚。那年月在北方农村还能见 到的留长辫的男人,在这里早已绝迹。 一位身材颀长、穿一身灰布长袍、足蹬一双黑布 鞋的湖南青年,出现在广州街头。他的头发长而密, 眉毛却稀疏,一双眼睛大而明亮,下巴左侧长着一颗 醒目的痣。他手提行囊,腋下夹着一把油纸伞,那模 样颇似在“文革”中印行了九亿张之多的刘春华笔下 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子日:“三十而立。”毛泽东刚刚过了他的三十 华诞。他出生于清朝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 ,他向来过阴历生日。直至20世纪40年代他的名声大 振之后,他的出生日期才被人“译为”公历——1893 年12月26日。此后,他才开始在公历12月26日过生日 。也真巧,1923年的12月26日,恰恰是阴历十一月十 九日。 他从长沙来。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二十二号,住 着他的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以及出生不久的次子 毛岸青。已成为职业革命家的他,风里来雨里去,走 南闯北,这一回难得在家中住了两个月,对任劳任怨 、独力挑起家庭重担的爱妻,算是莫大的精神慰藉。 无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依大陆 习惯,称国民党“一大”,而台湾则习惯称国民党“ 一全”大会,本书为叙述方便,采用后一种称谓)在 广州召开在即,作为湖南代表,他不能不前往那里。 毛泽东颇重感情,离别妻子之际,挥笔写下一首 情深意长的《贺新郎》,托出一颗赤诚之心: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 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 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 翥。 毛泽东的才、情,跃然纸上。毛泽东不愧为诗中 高手,后来博得诗人美誉并不过分。这首《贺新郎》 情意绵绵,已显示出他的诗词功底非同凡响。 毛泽东经衡阳,过韶关,一路风尘,一路艰辛, 终于到达广州。 一回生,二回熟。对于毛泽东来说,广州已不是 陌生之地,因为他在1923年6月曾来过这座南国名城 。他来到广州永汉路太平沙望云楼,那是中共中央执 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的寓所。四十来位中共代表聚 集在那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身材壮实、声 若洪钟的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传达了共产国 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名 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张国焘表示坚决反对 ,毛泽东则表示积极支持。结果,在投票选举中央执 行委员时,张国焘落选了,毛泽东以三十四票当选。 会议选出的五位中央执行委员分别是陈独秀、毛泽东 、罗章龙、谭平山和蔡和森。陈独秀仍任委员长。毛 泽东任中共中央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根据中共“三大”的决议,毛泽东加入了中国国 民党,成了一位“跨党分子”——既是中共党员,又 是国民党员。 毛泽东在广州勾留到9月,然后随中共中央机关 迁往上海。不久,他离沪返湘,在长沙住了两个月。 随后,毛泽东作为国民党代表,由湘人粤,出席 国民党“一全”大会……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