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过的中国古代散文

毛泽东读过的中国古代散文
作者: 卢正言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2.60
折扣购买: 毛泽东读过的中国古代散文
ISBN: 9787532640447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评点]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现存最早的 兵书,春秋末 孙武撰。计十三篇。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 战争经 验,揭示了取胜的原则、条件和策略等一些重要规律 ,被称为“兵 经”。孙武,字长卿。春秋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 人。曾任吴 将,率吴军攻破楚都,“显名诸侯”。其军事思想有 丰富的朴素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本文选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这是全书 的精髓所在。本 篇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阐明了“上兵伐谋”、“不 战而屈人之兵”的 全胜战略思想,提出了“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 知彼而知己,一 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著名论断。 这段话的意思是 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即使打一百仗也不会有 危险;不了解 敌人但了解自己,打起仗来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既 不了解敌人, 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打仗都很有危险了。“知彼 知己,百战不 殆”的军事原则,历来被兵家视为金科玉律,至今仍 是一条重要的 科学真理。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军事,而且适用于认 识和改造主 观世界(“己”)和客观世界(“彼”)的许多活动 之中。 从现有资料可以了解到,毛泽东早在1906年前后 就已知道 《孙子兵法》,当时他读了《盛世危言》一书,该书 序中有“孙子日: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注:原文如此)。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毛 泽东1913年的《讲堂录》中,也记录了《孙子兵法》 的部分内容。 但直到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一直没有机会读完《孙 子兵法》全 书。1961年3月2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有人讲我 的兵法靠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 子兵法》。《三 国演义》我是看过的,《孙子兵法》我就没有看过。 在遵义会议 上,凯丰说:你那些东西,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 三国演义》加 《孙子兵法》。我就问他一句:你说《孙子兵法》一 共有多少篇? 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讲。他答不上来。我说 :你也没 看过,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见 《毛泽东文集》第 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935年中央红军到了陕 北以后,为 了总结十年内战时期在军事斗争上的经验教训,写作 《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才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孙 子兵法》。 在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文中, 毛泽东说:“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 一种人,明于知 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 使用的问题 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 战不殆’这 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 识客观实际 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 当前敌人 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高度评价了“知彼 知己,百战不 殆”这一论断。此外,文章还引述赞扬了该书的另外 两段话:“孙 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 沮丧,以求减 杀其优势。”“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敌人会犯错 误,正如我们自己有时也弄错,有时也授敌以可乘之 隙一样。而 且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 示形,之类 (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文章还 引用了《孙子兵 法》中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兵不厌诈”、 “攻其不备,出其不 意”等“一些很好的原则”。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又说: “我们承认战争 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 ,即更带所 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 然运动,因 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 学的真理。”这里 说的“盖然性”,指的是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质。 毛泽东认真研究《孙子兵法》,结合中国革命战 争的实际,借 鉴其战略战术思想进行改造,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 战争和解放 战争的实际中加以运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 了重要贡 献。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不但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 的理论与 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对包括 《孙子兵 法》在内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以及国内一些资产阶 级军事理论 合乎逻辑的继承、运用和发展。 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