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行/大师旅行文丛

东方之行/大师旅行文丛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译者:张芸//孟薇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东方之行/大师旅行文丛
ISBN: 9787533946968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 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随后这个时刻来到了,距离现在还不算久远,那 时我已不再向往锡兰的棕榈海滩和贝拿勒斯寺庙林立 的街道,不再希望自己是佛教徒或者道士并且得到一 位圣人和法师的教导。这些全都变得不重要了,可敬 的东方和病苦的西方之间,亚洲和欧洲之间最大的区 别对我而言同样不再重要。我认为,尽可能多地研究 东方智慧和宗教祭礼已不再重要,我发现,当今无数 老子的崇拜者对道的了解还不如歌德,而歌德从没有 听说过“道”这个词。我知道,欧洲跟亚洲一样,存 在一个隐秘而永恒的价值和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既 不会因发明了机车而更加美好,也不会因俾斯麦而毁 灭,生活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是愉快的、正确的,这 是一个平和的精神世界,欧洲和亚洲,《吠陀经》和 《圣经》,佛陀和歌德在其中有着相同的比重。这里 开启了法师对我的教导,学习还在继续;这里学无止 境。可是我已经不再对印度抱有憧憬,不再寄希望逃 离欧洲,现在,佛陀、《法旬经》①和《道德经》让 我觉得纯欧洲人,绝大部分时间却生活在日本,现在 又去了那里①,我跟他有着共同的、不可思议的相互 理解的基础,这种理解无须言语,一个手势、一抹微 笑或者沉默都可以让彼此明了。现在我与这个孟加拉 人又有了同样的默契。从最初那一刻起,我们便心有 灵犀,彼此只倾吐那些能够让对方微笑和点头赞同的 东西。 不一会儿,他便穿过敞开的门走上阳台。“这也 让我想起了印度,”他说,“这些美丽的树木,这样 的静寂,这场鸣蝉的音乐会,这片群山中的蓝色暮光 。喜马拉雅山中有我们的寺庙,它们在无垠的寂静和 无尽的安宁中面对着这样的山峰、这样的暮光。您应 该去那里一趟,亲爱的先生,您应该去孟加拉在我那 儿待上几个月或者几年。” 我感谢他的邀请并且提醒他,他自己在我的房间 里、在我的阳台上已经发现了这种印度式的安宁,这 对我而言已经足够了。我指给他看,在逐渐昏暗下来 的长满草地的山谷的另一端,第一颗星星正在山顶上 方冉冉升起。 我的客人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凝思片刻,然后吟 诵起一首轻柔舒缓的诗歌,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提 到一盏小灯,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小屋里将它点燃,它 与天上的星星互诉衷粹和亲切,不再难解困惑。 现在果实已经成熟,从我的生命之树掉落。我隐 去动机和姓名;也不说这一切如何实现,如何将我从 隐居生活中再次冲入世问数日,新的人、新的关系如 何突然间与我相遇。我只讲述其中那段与印度有关的 插曲。 最近,在一个有些许雾气的美丽黄昏,一位棕色 皮肤的英俊男子出现在我生活的村庄,来到我家,他 从孟加拉来,是一位博学的印度教教徒,泰戈尔的学 生和朋友。他出现了,刚到我房间的门前便惊呼:“ 啊,这里跟在印度完全一样。”他立刻觉得像在家里 一样。他会说英语和法语,此外还带着一位翻译。他 听过我的一次讲座并且让人全部翻译了出来,他这次 来,是要告诉我,他很吃惊也很高兴,在欧洲能够碰 到这样一个人,此人不是仅仅通过精研博学从智性上 熟知东方思想,而是与它心灵相通。我告诉他,这样 的欧洲人要比他知道的多;我跟他讲了几个朋友的故 事,跟他讲那个看不见的、不合时宜的,既没有国家 化也没有军事化的精神上的欧洲,跟他讲歌德(他原 以为歌德否定印度思想)也是那个没有名字的东西方 学说的信徒和宣讲者。 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