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2.90
折扣购买: 走过那山蹚过这河
ISBN: 9787532633050
管志华(又名子华),汉族,祖籍江苏无锡。1951年11月出生,1968年11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新闻工怍近27年,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著有新闻作品集《世纪传真》、《上海时光隧道》,新闻专著《中国报纸副刊学》(与姚福申合著),诗歌集《放歌春天》,散文随笔集《人间聚散》、《学灯书话》、《行走天下》。
商人群:与城市崛起相伴 近代上海,逐步演变成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而商业人群中,不乏 大商人、 大富翁、大老板、大资本家和大买办。几百年前,上海其实是名不见经传 的小渔 村。比如,明清时期上海只是苏州府的“卫星城”,后来渐渐繁华,誉称 “小苏州”。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却变了上海的“卫星城”,以至称作“小上 海”,其间 当有夸耀、自豪的成分。这里,不仅仅是称谓的变化,而是折射苏州作为 原来传统 和兴盛的城市在近代的没落,也体现商人的积聚和能量,他们与新兴城市 相伴,推 动经济格局的震荡、变迁,使上海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神话。 上海开埠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的工业、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 从而取代 苏州原来的主角地位。史料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内的棉布、 棉纱、茶 丝及米的贸易都不再流经苏州,苏州曾是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此时已 无进也 无出。随着上海在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它成为近代中国 民族工 业和外国投资的主要场所。如1900年,苏州进出口总值为117.928 7万关 平两,上 海则为38 948.439 5万关平两,后者为前者330倍之多。再如1900—1937 年海关 的统计,这30余年中,苏州进出口货值总数最高年份为1922年,达2 636. 816 2万 关平两,而同年上海进出口货值总数为134 744.088 7万关平两,后者也 是前者的 51.1倍。可以说,上海取代了苏州传统经济中心的角色,以超强的经济聚 散能力, 让当时有限的资源、资本流向上海自己的“聚宝盆”。这中间,商人群体 的能量和 功用不可忽略,正是这样一批资本“蚁民”,将一块香喷喷、好端端的苏 州酥骨迁搬 上海,苏州的中心地位由此沉沦,辉煌不再。 从宏观眼光分析,19世纪中叶发生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经济社会 封闭的 状态,把中国推向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导致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分 化,小农 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经济兴起,在这种社会 转型中, 部分适应了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城市获得发展机遇而勃兴,而原先具有稳固 地位、 经济发达的城市则由于在转型过程中未能适应变化,从而出现衰落。苏州 中心地 位的沉落正缘于此。 从具体因素分析,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劣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当初 苏州之 兴,仰仗于地处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土地 肥沃,物 产丰富,水网密布,水陆交通发达,尤其得益于京杭大运河之便利,“南 海百蛮之入 贡者,南方数百郡之求仕者,与夫工艺贸易之趋北者,今日杭州而明日苏 ”,成为当 时苏、杭繁华之乡的真实写照。然而,铁路的兴起,使大运河运输功能渐 渐退化, 慢慢地,苏州传统商业贸易地位一点点下降,像起初非常发达的苏州米市 ,到了清 末年间迅速衰退;曾经十分兴旺的粮食专业批发市镇枫桥,到了民国初年 ,渐渐门 庭冷落,以致变成“寒桥”。史书记载,民国以来“苏州商业区域狭隘, 宏壮经营不 便;其势力范围不过为当地附近四乡八镇及常熟、无锡、常州、丹阳而已 ”,苏州从 全国性的大城市衰退成区域性中等城市;而太平天国战争的爆发,也是重 要推力, 期间,苏州大量的地主商绅逃往上海避难,带走了巨额财产。地主商绅包 括官吏 在上海发家致富后衣锦还乡,则是大兴土木、大造园林,无有志向、意识 去打造一 个真正强大的苏州。 近代苏州的衰退,归咎于传统经济的解体缓慢和对现代经济的反应迟 钝。本 来苏州具有独特、优越、领先的丝织业,然而这种优势却捆住苏州自己的 手脚,在 常规的惯性中,不肯也不为现代工业大潮所动,让往日的辉煌自我陶醉而 麻痹嗅 觉,致使新式工业一直未有发展,与充满朝气、活力的上海相比,近代苏 州在满足 中落伍,为此,有人自嘲:“苏州有文化,无商化。”缺乏市场活力、激 情,苏州陷入农 业经济的桎梏,落人窠臼而无独创。相反,上海逐步成为移民城市,拥有 雄厚资 金、实力,商人开店办厂,市面兴旺,追求商机,讲究商道,使近代上海 从“矮个”成 长为“巨人”,而近代苏州却从“巨人”缩小成“矮个”。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曾是经济兴盛、文化发达、人才荟萃之地,清末 民初以来, 苏州士绅除少数人发生身份和观念转化外,多数人保持根深蒂固的传统观 念。作 为社会主流的士绅意识,通过各种渠道浸润漫延,严重影响一般民众,正 是如此, 晚清苏州的民风变得异常靡弱、闲散,生活节奏十分缓慢,丢失和缺乏实 现早期现 代化所必不可少的紧迫感和开拓创新精神。对苏州人,有人评说“长于持 论,短于 行为;勇于发端,怯于临事”。在这样的世风影响下,清末民初,苏州较 少人愿意将 其资本投入到现代实业中,以致机器生产的工业厂家寥若晨星,这样造成 苏州钱 庄吸收的存款在本埠难以销纳,不得不转向外埠寻求出路。恰恰相反,靠 苏州最 近的上海,由此大得“天时、地利”,苏州的钱融进上海,给上海的命脉 贯注血液,也 像乳汁滋养孩童一般,让近代上海的身子、个头愈长愈高、愈发强健。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