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艺术史

中国丝绸艺术史
作者: 赵丰
出版社: 文物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9.05
折扣购买: 中国丝绸艺术史
ISBN: 750101763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周时期:初级阶段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期,丝绸业也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丝绸及蚕桑文字的出现,反映了丝绸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得到确立。周代已有反映蚕桑丝绸生产的诗歌出现,并有专门的贵族作坊生产丝绸。丝绸贸易也达到相当水平,《诗经》中记载有“抱布贸丝”的情况。通往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己初步开通,苏联巴泽雷克地区、西德斯图加特市附近、中国新疆乌鲁木齐附近都已发现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丝绣品,证实了中西丝绸之路贸易很早就已存在。 但从生产技术和艺术风格来看,它还是处于中国丝绸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桑树开始人工栽培,对蚕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出现了热水缫丝及手摇缫丝工具,突出的是出现了提花织物和刺绣,商代青铜器上可以看到有几何纹的单层提花织物和复杂的绞经罗,是当时织造最高水平的代表。青铜器上还有刺绣的印痕及朱砂染色痕迹,说明当时丝绸艺术水平已相当高。到周代出现了织锦,虽然尚属初创,但己基本成型。这为秦汉时代我国丝绸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辉煌的战国秦汉:古典技术体系 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绸日益普及,产区扩大,消费面扩大,当时已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汉朝在丝绸重点产区齐鲁设置了三服官,还在京城设置东、西织室,使丝绸技术获得进一步提高并逐步定型,形成了中国丝绸技术的古典体系。 这一阶段的蚕桑生产以北方为主,南方则仍多产苎麻。桑树树型以高干桑为主,蚕品种在北方以二化性为主,南方则有多化性品种。 迟至春秋战国时己出现了两种织机及织造技术,一是踏板织机,用脚控制织机的开口,二是提花机,即用专门程序来控制经丝的提升规律。常用的组织结构是平纹组织,所有的起花织物组织也均由平纹组织衍生而来或是内含平纹规律。此时尚无真正的斜纹组织可言,某些斜纹组织仅是不同的平纹通过并丝织法而产生的斜纹效果。纱罗织物基本都用四经绞罗。提花织物尤其是织锦的显花方式通常是经线显花。 丝绸染料以植物为主。红色染料以茜草为主,亦大量使用矿物颜料朱砂;蓝色用蓼蓝、菘蓝水解制靛染色;黄色则用黄栌、栀子等。染色工艺多采用媒染法,主要的媒染剂则是草木灰和含铁物质。印花技术来自手工描绘。除极少数例外,刺绣均采用锁绣针法,细致而繁琐。 这一时期的织物图案从几何纹起步,发展到动物与几何纹的结合,动物与云气纹的结合乃至动物与联珠纹的结合,总体来看是以动物为主要题材,用色偏暖。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