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贵州人民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6.40
折扣购买: 爸爸50万岁:男性育儿如何演化至今
ISBN: 9787221174758
安娜·梅钦(Anna Machin)博士是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演化人类学家,主要研究父职的科学、人类家庭的多样性、社交网络、恋爱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人类行为与健康的影响。她曾为《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撰稿,并经常受邀参加BBC的各种节目。她对“父亲”这一主题的研究得到了《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卫报》(The Guardian)《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等多家媒体引用与转载。
正文赏读 第1章 父亲 1.0 ——人类父职行为的演化 很少有人知道,是父亲拯救了人类。 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之一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在那之前100万年,他们离开了非洲,散居于欧洲和近东,甚至抵达了英格兰南部海岸,在位于如今西萨塞克斯郡(West Sussex)博克斯格罗夫(Boxgrove)一带的一个美丽的热带潟湖旁安了家。和当时的其他古人类一样,海德堡人用双腿直立行走,但不同的是,海德堡人的脑容量还在不断扩大。他们开始渐渐发展出语言,并且不断创新,打造出对称的精美石器和平衡性极佳的木制猎矛。然而,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毫无疑问,他们具备成为一个成功人种的潜力,但是,当初让他们走出非洲的直立行走习惯和随之变得狭窄的骨盆,加上足以容纳复杂大脑并使他们得以在新环境中繁衍生息的硕大头颅,却成为他们头顶不断嘀嗒作响的人口定时炸弹。海德堡人的婴儿头部较大,为了能够通过母亲狭窄的产道,只能更早出生,因此极其脆弱,急需照料。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当母亲忙着为满足无助的新生儿的饮食需求奔波时,谁来照顾其他精力充沛的幼儿呢?如何能一边把孩子抚养到可以自立的年纪,一边不断生育,从而壮大物种并完成更替?在最初100万年左右的时间里,外祖母、姨母和姐妹们填补了这块空白。但在50万年前,由于我们的朋友海德堡人的脑容量再次出现巨大提升,突然之间,仅靠女性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应付这种情况了。那么,是谁参与进来了?是父亲。他利用新学会的生火技能烹制难以消化的植物,使蹒跚学步的幼儿能够吃上固体食物,也让他的伴侣能够集中精力照料新生儿。他捕猎高热量食物,满足一家人的能量所需。他承担起教师的职责,既教十几岁的子女学习制作工具、抵御野兽、捕猎等主要生存技能,也教他们复杂的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与其他猎人合作。最终,我们的祖先免于灭绝。50万年后,我们成为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然而,我们是仅占哺乳动物5%的雄性参与育儿的物种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猿类。人类父亲的角色从此诞生。 演化人类学家格外热衷于探索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人类这一物种。我们与其他动物,尤其是与其他猿类有什么不同?解剖学上的差异无须多说,你不太可能把一头大猩猩看成你那长着两条腿、身体基本无毛的男性同伴,除非你刚在酒吧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周围还是一片漆黑。但是,如果我们着眼于行为上的差异,想确定黑猩猩是在哪个时间点变成人类的,这个问题就困难多了。我们曾经以为二者的差别在于制造工具的能力,毕竟,在东非200万年前的考古遗址中散落的石器无疑显示出人类在行为和智力方面的显著变化。但事实证明,野生黑猩猩能够非常熟练地用石器砸开坚果,还能捣烂落叶以榨取急需的水分。我们一度也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独有的智慧的体现,但经过实验室训练的黑猩猩也能掌握这种能力,能够通过一系列手势表达需求和情绪,甚至还能造出简单的句子。平心而论,这些句子通常仅限于表达与食物相关的需求,但这说明它们至少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还有一种经常被我们忽视,但会决定人类生死存亡的行为——父职行为。 在哺乳动物中,雄性留在后代身边照料它们的例子十分罕见。而在禽类中,雄鸟每天勤勤恳恳地来回飞翔数千米为幼鸟提供食物的行为却很常见。超过90%的禽类的雄鸟和雌鸟都会投入时间和精力抚育幼鸟。哺乳动物的雄性则多呈现乱交模式,即一名雄性与多名雌性交配,且除交配外通常不会在雌性身边停留太久。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猿类有两种独特的乱交方式。大猩猩采用的是一头公猩猩配多头母猩猩的后宫制。也就是说,雄性银背大猩猩会将所有母猩猩据为己有,而更年轻、地位更低的公猩猩只能趁其不备,偷偷在树后迅速完成一次交配。因为基本能确保后代是自己的骨肉,公猩猩对众多幼崽的确还算慈爱,但落实到具体育儿方面几乎是零投入。生活环境中食物资源丰富,幼猩猩成长较快,再加上生育间隔较长,这些因素使得雌性能够独力满足幼崽的全部需求,因此并不需要雄性的参与。黑猩猩的生活方式则更加自由。在一个大群体中,多头雄性会与多头雌性交配,而首领仍然可以占有数量最多也最优质的母猩猩。公猩猩并不知道众多幼崽中哪些是自己的,也就不会在它们身上花费宝贵的精力,而是宁愿把时间用来训练其他公猩猩,建立至关重要的同盟,参与复杂的黑猩猩政治,巩固自己在众多黑猩猩之中的地位。 相比之下,人猿则演化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为父模式:雄性会留下来帮助雌性照顾幼儿。不同种群的演化过程因文化而异,本书稍后会探讨这一点。但是归根结底,无论哪个种群中 的雄性人猿都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前文所说,最初之所以需要雄性参与育儿,正是两大解剖学特征的独特结合——用双腿行走和脑容量大决定的。四足动物的腿类似桌子的四条腿,分别位于身体四端,彼此相距很远,而两足动物的腿靠得更近,骨盆比四足动物的更深、更窄,从而导致产道也变得更深、更窄。产道变窄本身并不算问题,但加上脑容量更大的大脑,就导致了容易难产的问题。 在发育方面,动物的幼崽在降生时存在以下两种状态:一种是发育已经非常完善,眼睛睁开,耳朵立起,体表覆盖毛发或皮毛,出生后很快就能自主活动;另一种则不具备自理能力,无法行动,眼睛紧闭,耳朵软塌。第一种被称为“早成性”(precocial),这也是英语中“早熟”(precocious) 一词的来源。猿类的幼崽通常属于这一类。出生几天后的黑猩猩幼崽便可以不需要任何帮助、熟练地攀爬树木,这一幕让我至今都感到震惊。第二种被称为“晚成性”(altricial),猫和狗的幼崽便属于这种。这两种成长路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对绝大多数物种来说,幼崽的大脑只会在两段时间中的一段发育:有的像黑猩猩一样,在子宫内发育完成;有的像猫和狗一样,在出生后才开始发育。之所以说“绝大多数物种”,是因为存在一个例外——我们人类。 和人类的体重相比,人类的大脑过于大了,事实上,几乎是同体重哺乳动物的6倍,而正是这一解剖学特征使人类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我们演化出了语言,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创新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正是这种能力使我们成为地球的主宰。但因为与我们的体形相比,我们的大脑大得不成比例,所以它需要更多时间来发育。这就是问题所在。骨盆狭窄导致产道狭窄,婴儿无法成功通过,所以大脑发育这个关键时期无法在子宫内部进行,否则产妇和婴儿都将面临极高的死亡风险。因此,为了确保物种存续,人类演化出了异常短暂的妊娠期,使得人类婴儿在未发育完全时就降生了。这就导致了两种后果:第一,人类婴儿出生时会表现出幼犬般无法自理、黑猩猩幼崽般双眼睁开和耳朵立起等复合特征;第二,人类是唯一在出生前和出生后大脑都会发育的物种。问题就此解决。 但这就万事大吉了吗?在出生后,人类婴儿的大脑须经过约一年的关键发育期才能最终发育完全,而这给母亲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她要养活一个需要照料、无法自主活动,还必须摄取大量能量的婴儿。母亲不仅要花费大量精力照顾后代,还得进行母乳喂养,理论上要经历比黑猩猩等在出生前就完成大脑发育的物种更长的哺乳期。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虽然在某些社会中,母乳喂养期可能超过6个月,但在西方国家,婴儿完全有可能在6个月时就开始吃固体辅食。为什么人类的泌乳期如此之短? 这完全是为了人口扩大和物种存续。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妊娠期和哺乳期的缩短或许正是在180万年前随着匠人(Homo ergaster)的出现而开始的。纯母乳喂养可以防止母亲在此期间再次怀孕,因此通过演化保证了母亲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成长中的婴儿身上,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过,大脑毕竟是人体耗能最多的器官,即使在发育完成后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祖先为了满足婴儿出生后大脑发育的需求,始终全心全意地照料婴儿,那么人类出生的间隔就会太长,无法完成物种自身的更替,我们的祖先就会灭绝,或许主宰地球的就是另一个物种了。但通过减少母乳喂养时间,母亲提前停止喂养婴儿,就能尽快实现再次生育,从而维持甚至扩大人口规模。 既要兼顾新生儿的需求,又要满足幼儿无休无止的喂养、抚摸、安慰和玩耍的需求,很多父母都对这种令人身心俱疲的体验记忆犹新。我还记得我当时一边给小女儿哺乳,一边拼命给大女儿寻找《天线宝宝》DVD,一边给她备餐时的压力。长此以往,你会熟练掌握用单手做事的技能。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现代生活赋予我们的种种便利,没有节省人力的设施、婴儿用品和计生手段,这一切要如何完成?史前的匠人女性就面临着这样的命运。从大约11~13岁开始进入性成熟期后,由于缺乏节育手段,她们不是处于孕期,便是在给新生儿哺乳,同时还要照顾无法自理的诸多幼儿。毕竟,她们可没有黑猩猩那样奢侈的长达5年的生育间隔期。 人类的特点在于高度合作。想一想,每天,为了达成某些目标,你与其他人会产生多少次互动。我们通力合作,找寻或生产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的食物和水资源,为了生存和成功而学习和教授各种技能和知识,还要开展贸易、抚养孩子。最强有力的合作形式之一就是血亲或姻亲之间的合作,也就是所谓的“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亲属选择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帮助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有利于我们自身的生存。总体来说,尽管我们常常能获得亲属的帮助,但我们之所以会帮助他们,并不是因为我们希望在自己有需要时能获得回报,而是因为我们和他们有着相同的基因。任何出色的演化生物学家都清楚,这些基因的存续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由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同名著作中首次提出并进行研究的“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概念。道金斯在书中提出,演化的遗传单位并非个体,而是基因。这样一来,帮助亲属照顾孩子的行为不仅确保了孩子的生存,还能进而确保自身基因的延续。亲缘关系越近,帮助亲属照顾孩子的行为对我们就越有利,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关系越近,相同的基因就越多。因此,一种普遍现象是,祖父母是除父母之外最有可能照顾婴幼儿的人选。 所以,匠人女性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能向亲属求助。她们的求助对象是不是自己的母亲仍有待确定,毕竟目前我们还不明确我们的祖先能否活到成为祖父母的年纪。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化,女性的更年期始终发生在50岁左右,但在化石记录中,处于该年龄段的骨骼少之又少(人类学家花费了大量时间争论这一点并乐在其中,可见我们真是一群怪人)。但是我们知道,帮忙照顾孩子的肯定是母亲的某位女性亲属。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呢?因为演化遵循简约原则,也就是说,演化总是会选取最简单或成本最低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与同性合作耗费的精力肯定比和异性合作的更低。我想,我们对此都有同感。打个比方,与同性合作使用的是同一种“货币”,无须兑换,合作也更容易延续。即使在亲属之间,合作也应该多少是互利互惠的:你帮我挠后背,我也会帮你挠一挠。因此,合作的延续非常重要,能够确保你不仅能为别人提供帮助,还能获取他人的帮助。合作延续的难度越低,耗费的脑力就越少,消耗的宝贵能量也就越少。在以往的演化过程中,在涉及孩子时,女性会用与彼此交换类似的行为,帮助对方照顾或保护孩子。男性则与女性不同,他们照顾孩子的目的是提升自己成为这名母亲下一个伴侣的可能性,而这种货币形式就与女性之间流通的货币形式截然不同。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计算起来极为复杂,因此演化决定,我们不到必要时刻不会进行这种交换。因此,寻求其他女性的帮助成为母亲们的首选。 于是,匠人女性会在姐妹、堂(表)姐妹甚至年纪稍大的女儿等女性亲属的协助下养育子女。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看,这样的帮助在100万年的时间里满足了母亲们的需求,但在距今约50万年前,当人类的脑容量经历了第二次大幅提升后,女性亲属的帮助也无法填补抚育新生儿需要的精力空缺了。在这次飞跃后,古人类的脑容量已经接近现代人类的1,300立方厘米,这就意味着育婴期将变得更长,婴幼儿对高能量食物(一般为肉类)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在进入现代之前,人类获取肉类的方式一直比较随缘,要么捡取食肉动物吃剩的猎物,要么进行“能量采集”——从如今仍然存在的肉食动物处偷取新鲜猎物(听起来还是很惊心动魄的)。但是,显而易见,通过这种随机行为获得的肉类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采取更加稳定、危险性更低的方式来获取巨大脑容量发育所需的重要能量。随着脑容量更大的海德堡人的出现,考古界也发现了能够证明这种情况的最早的猎矛。这两点是高度关联的。这些矛与其他古代猎矛不同,是长达5英尺且制作精美的木制品,例如从德国舍宁根(Sch?ningen)距今45万年历史的遗址中出土的猎矛。海德堡人不仅是高超的狩猎者,还是技艺精湛的工匠。 有亲属关系的女性可能都要集中精力养育自己的子女,于是无法再像从前一样合力抚养孩子了。一方面,喂养快速发育的幼儿需要稳定的肉类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婴儿脑容量巨大,母亲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来满足妊娠期和哺乳期日益增长的能量需求。这些因素意味着,为了确保物种存续,需要其他人参与育儿活动——一个有时间、有精力也有能力猎取肉类并制作称手的捕猎和屠宰工具的人;不受劳身费神的生育过程影响却和孩子有血缘关系的人;一个能够搭建灶台并会用火(考古记载显示,当时发生过灶台爆炸)把狩猎来的生肉烹熟以便于孩子消化的人;一个在幼童长成少年时能向其传授工具制造技术和狩猎方法的人;而随着狩猎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还能教授无论对狩猎活动还是孩子在更广阔社会里的成功都非常重要的沟通和协作技巧的人。正如本章简介所言,这个人就是父亲。 ◎“邓巴数”提出者罗宾·邓巴得意门生、牛津大学演化人类学家10年研究总结,扎根英国男性育儿文化土壤,揭示人类生命之初的关键力量,补全空缺已久的认知领域——父职行为。 ◎诚品书店月度选书,深入浅出的“奶爸进化论”。借前沿科学研究,将崭新话题引入大众视野,解答父亲角色为何不可或缺,男性育儿为何至关重要。 ◎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会做父亲,但谁都有做好父亲的天性。接下演化送来的终极任务,颠覆“次要家长”的固有印象。通过父职与父性,一窥我们有别于大部分动物的人性光辉。 ◎从基因科学、神经科学和演化心理学等视角,干货满满地探讨男性育儿的渊源、本质与影响,解答关乎每个生命初期的问题: ?父职行为的演化 ?父亲与胎儿发育、婴儿诞生和幼儿生存 ?父亲的基因、心理学、激素与文化背景 ?父子纽带构建与伴侣育儿分工 ?父母关系与子女成长 ?父亲的两大职责 ?父职行为的未来 ◎无论你是对父亲的社会角色感兴趣,还是身为手忙脚乱的新爸爸、希望鼓励另一半积极育儿的新妈妈,抑或身边有这样的年轻父母,这本书都会提供你想看到的信息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