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PBL教学实践指导

基础医学PBL教学实践指导
作者: 编者:赵霏//宋雷|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4.68
折扣购买: 基础医学PBL教学实践指导
ISBN: 9787523606254

作者简介

"赵 霏 临床医学学士、生理学硕士、中西医结合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心理咨询师,西北民族大学医学人文教研室主任。先后承担临床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及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医学心理学及其他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及地厅级等科研项目 8 项,累计获批科研经费 75 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 项;主持教学改革项目 3 项,参与省级教学项目2项;出版基础医学相关教材 3 部、人文专著 1 部;发表学术论文 45 篇、教改论文 6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 SCI 论文 12 篇、CSCD 论文4 篇。 宋 雷 药学专业学士、生态学专业硕士、生态学专业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承担基础医学相关专业本科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医用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及地厅级等科研项目 6 项,累计获批科研经费 46 万元;主持教学改革项目 1 项,参与省级教学项目 1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出版基础医学相关教材 1 部、专著 1 部;发表学术论文 30 篇、教改论文 2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 SCI 论文 6 篇、CSCD 论文 6 篇。"

内容简介

第 1 章? 以问题为导向学习的起源和发展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医学模式的含义 要想深刻理解以问题为导向学习理念的产生,首先要了解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 (medical model)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和总出发点,即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等,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医学模式包括医学认知模型(medical model)和医学行为模式(medical pattern)。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医学模式一经形成,便会成为医学实践的指导。换言之,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如何看待患者的情况,选用何种检查来做出诊断,选用何种治疗方案,都属于医学模式的范畴。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起源于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将疾病看作是神灵的惩罚或恶魔的作祟。人们治疗疾病或者采取祈祷神灵的保佑或宽恕的方式,或者采取驱鬼或避邪的方式。今天在一些偏远地区或某些文化中,还可见到这种模式的遗迹。 2.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大约于公元前 3000 年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体的物质基础和疾病的客观属性。这一模式以中国古代医者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等提出的“体液学说”为代表。 3.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15 世纪左右,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影响着医学观的转变。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时期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认为“肺是鼓风机,胃是研磨器”,治疗人的疾病就类似于修理机器的过程。 4. 生物医学模式 人们运用生物与医学联系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在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方面,人们认为健康是宿主、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动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 5. 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 1977 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Engel 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患者、患者生活在其中的环境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也就是说,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患者(心理因素)、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笔者从国内医学环境入手,同时结合医学院校低年级医学生开设的基础专业课程及各年级医学生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收集、整理了适合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的 PBL 案例,并归纳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特别收录了医学人文通识类案例和多学科整合案例,以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日后步入临床开展工作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