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世界探险史)

探路者(世界探险史)
作者: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译者:刘娜
出版社: 学苑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5.60
折扣购买: 探路者(世界探险史)
ISBN: 9787507744668

作者简介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是世界知名学者和作家。1950年出生于伦敦,现任美国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牛津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曾长期留校任教。他还获得了拉特罗布大学和洛斯安第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多次出国访学,2000年担任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全球环境史讲座教授;2005-2009年,担任塔夫茨大学阿斯图里亚斯王子讲座教授;他还担任过荷兰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明尼苏达大学太平洋联盟客座教授。

内容简介

人类也是灵长目动物,我们的历史自然也会有灵 长目动物的特点。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类的 文化会变化和相异了。可是,问题是:为什么人类各 个族群间的差异会那么大?变化会那么快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最佳的切入点就是我们最近的 共同祖先:那个大约在15万年前的女人,或者更准确 一点,是那组DNA,古人类学家称其为“粒线体夏娃 ”我们有理由推测,粒线体夏娃时代,在东非生活着 的几千人,他们分享着共同的文化:一样的经济状况 、一样的技术水平以及一样的食物,而且如果那时他 们就已有宗教和语言的话,应该也是相同的。后来, 渐渐地、时断时续地,我们所不知道姓名的探路者把 各自的族人带离了原来的故土,进人新的环境之中。 在那里,他们改变自己以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分离了 的人们彼此渐渐失去联系,在相互隔绝中差异越来越 大。。 因此,探险史首先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就是:人类 是怎样扩张到世界各地的?如何做到这一切的?谁带领 他们的?这些领袖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路上人类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这些问题的确重要,也的确困惑难解,没有什么 类似的情况可供比照,帮助我们找到答案。其他的物 种更愿意固守在自己最适应的环境,即便要迁移,也 是为了寻求环境的稳定不变,季节性地来回迁徙;即 便分散,也是在邻近的地方徘徊,一俟危机结束通常 还是回到原先的栖息之所。狐狸是几乎与人类一样分 布广泛的动物,但从一个栖息地到另一个栖息地的种 群之间存在着比人类多得多的遗传变异。其他物种适 应不同环境的经历也许对我们了解人类为什么以及怎 么样迁移有所帮助。新近的一个细致研究案例是卢旺 达的山地大猩猩。这些大猩猩被迫离开竞争太过激烈 的低海拔热带雨林,到海拔高、相对较为寒冷的地方 生活。食物大大减少——这也许是这些纯植食性动物 比其他大猩猩体形更小、身体更弱的原因——它们不 得不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但这个迁移案例局限性很 大,大猩猩只是迁到原居住地邻近的环境里,不能作 为解释人类最初的长途殖民迁移的模式。 即便是人类,也很少愿意去寻找新的环境,而且 适应新环境也不是那么容易。近年大量相关文献可以 说明,人类过去约500年间的殖民历史中,最成功的 殖民地都是把新的环境变成了与迁移出发地相似的地 方。移居者们通常都会有在选定的地域重建家乡的感 觉。殖民者建起了新英格兰、新法兰西、新西兰、新 南威尔士以及其他与故乡略有差异的仿照版本。他们 创建了新西班牙,并在适应那里以后,又搬到新墨西 哥州。迁移者像婴儿紧抱住橡皮奶嘴一样固守着文化 ,行囊里总是尽可能多地塞进家乡的物产。随身携带 的熟悉的动物和谷物,对他们来说仿佛意味着新家园 与离开的地方没有太大不同。 19世纪和20世纪的殖民大时代,欧洲人将许多陌 生的地方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但他们选择住在南美 洲、北美洲、南非以及澳大利亚,因为这片改造后的 “新欧洲”气候温和,与他们祖国的气候相像。在这 一时期的最后时段,欧洲人放弃了大多数热带地区, 尽管他们曾经是那些地方的上流精英,管理、保卫、 发展那些殖民地,拓展着帝国领土。这样的习惯现在 仍然保留在移民社会里。来自中国的移居者使中亚某 些区域在外观、声音、气味上都变得很像中国,这和 中国人在西方的中国城所做的一样。我们今天对于成 功保持多元文化的所有担心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当人 们进入新的环境时,通常并不会丢弃他们在老环境里 做的一切。 P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