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58
折扣购买: 吃透曾国藩用活胡雪岩(经典典藏版)
ISBN: 9787511326935
第一章 曾国藩的慎始慎终之绝 欲速不达,该稳则稳 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 是不稳, 故君子居易。 ——曾氏良言 人们都说这世上只有两种动物能爬上金字塔尖,一个是雄鹰,一个是蜗 牛。前 者依靠的是天赋,后者则是一步一步地累积。虽然蜗牛爬得慢,但是它比起 投机取巧 之徒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投机取巧之人始终走的不是正途。 欲速则不达。曾国藩觉得人无法顾全环境中的变化因素,所以需要踏实 地走出 每一步。成功的人分为两种:一些人身负异禀很早就崭露头角,另一些人则 大器晚成。 两者的区别为前者“小时尔尔、大时未必佳”,后者则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曾国藩 从不信先天的优劣能够决定一切。他更看重的是一个人后天的努力,人做事 就应该稳 中求胜,这才是正道。无论带兵打仗还是仕途求官,曾国藩都坚持着这样的 正道。 就拿天京一役来说,曾国荃的湘军已围困天京一年之久,却不见取胜。 试过了 各种方法,无论火攻还是挖地道都没办法攻入城内。朝廷和舆论的压力随之 而至,可 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依然没有冒进。他写信规劝曾国荃“望弟无贪 功之速成, 但求事之稳适”,又言“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唯在己 之规模气象, 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日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就这样僵持了两个月 ,他们取 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天京终于被攻占。 曾国藩稳扎稳打的方法我们要学习,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也要牢牢 地将它 抓住。积累足够的实力,凭着经验作出最正确的判断,绝对不能冒进。成功 者、聪明 者懂得计算认输所损失的比率,知道如何做才能增加成功率,在有绝对把握 的时候, 他们能够忍受别人无法想象的苦难,甘愿委屈自己。 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才华横溢,却由于出身寒微,只能在魏国中 大夫须 贾的府中任事。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同前往。 齐襄王早 知道范雎有雄辩之才,等他一到,齐襄王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予,以表 示他对智 士的敬意。范雎对此深表谢意,却未敢接受赠礼。他受赏这件事招来了须贾 的猜忌, 须贾执意认为他出卖了魏国。 须贾回国之后,将“范雎受金”的事告诉魏相魏齐。魏齐不辨真假,对 范雎用 了大刑。范雎肋骨被打断,牙齿脱落,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 免祸。他 假死后,魏齐让人用一张破席卷起他的“尸体”,放在厕所之中。范雎买通 厕所守卫, 侥幸逃脱,在一个叫郑安平的朋友的帮助下隐匿起来,改名为张禄。 此时秦国一个叫王稽的使节来到魏国。郑安平得知此事,便扮成吏卒去 侍奉王稽, 寻找机会向他推荐范雎。一天,王稽在下榻的馆舍向郑安平打听魏国有没有 愿意与他 一块西去秦国的贤才智士,郑安平立刻向王稽陈说范雎的才干。王稽立刻接 见了范雎, 被他的谈吐折服,带着范雎归秦。 他们一路紧赶,来到秦国境内的京兆湖县,不巧遇上了秦国穰侯魏冉。 此人厌 恶招纳别国的客卿。又是权臣,得罪不起,范雎主动要求藏匿,躲过了魏冉 两次的搜索, 与王稽顺利回到秦都成阳。入秦后,他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取得信任 。秦昭王 采用范雎的谋略,对内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并采用远交近攻之法完成霸 业。数年 之后,范雎被秦昭王任命为秦相,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范雎两次避难,都采取委曲求全的方法,成功地避过了各种祸端。他没 有因为 灾难重重而气馁,相信自己终会被用,并且一步步走向成功。两位智者都能 够稳健踏 实地走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就算是有困境,也不会放弃。他们总是能够运用 自己的才 智转危为安,最后取得成功。对于整个人生而言,没有人会一辈子一败涂地 ,除非毫 不争取,成功的概率是巨大的,关键是看你如何用“不成功”来促使“成功 ”的产生, 学会从“败”中取胜,“稳”中求赢。 富贵权势,纵然令人垂涎,但也讲求方法。人应该懂得不在无准备的时 候冒险。 不是每个人都是爱因斯坦,拥有高人一等的智商,作为普通人,更应该遵从 曾国藩的 教导,像蜗牛一样,坚定不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成功进发。 慎独乃守身之先务 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曾氏良言 曾国藩在临死的前两年,对儿子曾纪泽、曾纪鸿提出了全面的修身养性 的要求, 其中第一条就是慎独。曾国藩说,能够做到慎独,就可以内省不疚,可以对 天地、质 鬼神,可以泰然处之,可以快乐、满足、欣慰、平静。慎独就是真诚,真诚 就是快乐。 难怪孟子说,反问自己是真诚的,就是最大的快乐;难怪荀子说,没有比真 诚更好的 养心方法了。因此,在他看来,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 ,守身之 先务也。” 慎独,是宋明理学家最重要的修养方法。《礼记·中庸》云:“莫见乎 隐,莫显利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就是说,一 个人在无人 独处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也要加以检束。 曾国藩把大学三大纲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看作份内事。他说 :“若看 作份外事,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虽能文能诗,亦只算得识字的牧猪奴,不得 谓为明理 有用之人,不能整躬率物,任官莅民。朝廷若用此等人作官,无异于牧猪奴 。”说得 何等透彻。曾国藩主张“立志以植基,居敬以养德,穷理以致知,克己以为 行,成物 以致用”,也正是往古儒者诚正修齐以迄开物成务的一贯作风,把学问事功 ,凑成了 合拍的节奏。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务耕耘”这十六字,是他自订的 严格课程, 也就是诚意慎独的极端表现。在他的日记中,有不少痛白劾责力求改过的自 讼之言,如: “闻誉则心忡,几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此岂后得为载道之器乎?凡喜 誉恶毁之心, 即鄙夷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艰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 名矣!”“闻 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自惩责,谓好利之心 ,至形诸 梦寐,何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 矣!”见 己过而内自讼,便是曾国藩大过人处,故能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历百千 艰阻,而不挫屈,更于受之以虚之外,将之以动,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归 之以诚, 其勇猛精进,卓绝艰苦的伟大精神,实足为后人所师法。 曾国藩在他的《金陵节署中日记里》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 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 欺与否, 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 好善如好 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 庸”所谓 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 不怍。所 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平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 神,断无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 是人生第 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曾国藩这一番关于“慎独”的宏论可谓透彻而精彩。 除了慎独之外,曾国藩还把每日三省作为每天必行的修身方法。 荀子《劝学篇》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如果一 个人广泛地学习,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他就会变得聪明,而且行为也没有过 错。这里 最难的不是“博学”,也不是“省乎已”,而是“日”和“参”,不仅“每 天”,而且“多 次”反省自己。 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比苟子还严格,要求也更具体。在道光二十二年正 月的日 记中,他这样写道:“凡事之须逐日检点,一旦姑待,后日补则难矣。况进 德修业之 事乎?(汤)海秋言:人处德我者不足观心术,处相怨者而能平情,必君子也 。” 曾国藩不仅逐日检点,而且事事检点,曾国藩的这种检点思想,并不是 他心血 来潮的奇思异想,实在是扎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的自然秉承。孔子就说过“ 见贤思齐 (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 是中国第一 个善于反省的大师,曾国藩最服膺于他,表示愿终身私淑孔子”,“虽造次 颠沛”也愿 “须臾不离”。而孔子是从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中来反省的,他最著名的 方法就是“反 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反问自己的仁德);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 不答,反 其敬。曾国藩认真钻研过的程朱理学也强调“正己为先。”曾国藩正是在这 样的一个 背景下来“逐日检点”的,由于认为检点是事关进德修业的大事,所以他才 对自己要 求得那样严格,不许自己有一天的怠慢。 至于如何检点,曾国藩很赞赏汤海秋的话,那就是与怨恨自己的人相处 ,因为 怨恨自己的人往往是对自己的缺点或过错最敏感的人,也往往是对自己的缺 点能给予 无情抨击的人。然而接受他人的批评是需要勇气和胸襟的,尤其是接受那些 与自己有 矛盾的人的批评;有人总是怀疑他人的批评怀有敌意,不管正确或错误一概 拒绝,这 种人没有气量不说,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次检点自己的机会。 曾国藩的这两条修身要诀,可以说极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他后 来人格 的发展看,这两条是很有用的。但是,五四以来,中国人这种修身传统几乎 断绝, 连讲修身的经典也很少有人去谈,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扬雄说,学是为 了行, 其次是著书立说,其次是教育别人,最后是学了等于没有学。这其中的“学 ”,就是 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修养,而不能仅仅作为知识来看,而其中 的“行”, 就是修养、修炼,就是传统文化在修养和行动上的体现。可惜今人很难有人 这样理 解了。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