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

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
作者: 编者:赵昀晖|总主编:夏红卫//孔寒冰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4.00
折扣价: 28.60
折扣购买: 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
ISBN: 9787301289587

作者简介

赵昀晖,女,1970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北京大学中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学位;2015年获中国政治思想史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曾任教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文系,美国狄更森学院东亚学系,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中文系。

内容简介

一 我的爸爸是马耳他修船厂的工人,他是船坞的电 工,十三岁就开始做工。他对我们兄弟三个的教育特 别重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爸爸特别肯花钱为我 们买书,但是只限于买书。想要玩具?爸爸会说:“ 你们想玩玩具就自己动手做吧!”爸爸虽然很聪明, 但从未上过学,所以对我们兄弟仨,他一直说:“你 们必须上大学,如果不上大学我就不认你们了。”我 们三兄弟从小在这种压力下长大,都考上了大学,成 为我们家族中前所未有的第一代大学生。 我的妈妈也出身于贫穷的家庭。我的外公是位善 良的老人,他的工作是修缮教堂里的绘画,是一种很 危险的工作,经常要站在脚手架上,收入微薄,因为 经常不收费给他敬爱的教会做工。妈妈读书时的成绩 非常好,也读完中学,这在当时的女孩子中是非常少 见的。但是那时候的传统是女人一结婚就不工作了, 就待在家里照顾孩子和丈夫,所以虽然我妈妈的工资 比我爸爸高,但婚后她也遵从了这个传统留在了家里 。 这就是我出生的家庭:爸爸的大部分前辈都做着 跟海洋或者修船有关的一些工作,妈妈的家庭搞艺术 的比较多。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决心要离开这个小地方 ,离开这个祖祖辈辈都不曾改变的小圈子,而唯一的 办法就是好好学习,拿到奖学金,去国外学习。于是 ,我非常用功地学习,如饥似渴地看各种各样的书籍 。说起来也很奇怪,我可能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开 始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感兴趣。 二 那时候获取信息不像今天这么方便,找书,找资 料都得跋山涉水地去找。马耳他有一个很大的国立图 书馆,书很多,尤其是历史书籍,但是有关中国的书 却很少。尽管条件不允许,我还是把能找到的所有关 于中国的书,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小说、欧洲人写 的游记、冒险故事、建筑类书籍——都看了。那时候 的阅读没有任何目的,纯粹是兴趣使然。 十六岁的时候,大概是我对中国了解和认识的一 个转折点,这要从我的叔爷爷——爸爸的一个叔叔— —说起。叔爷爷是马耳他工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修 船厂的工会组织者,本身又是知识分子,创作过不少 小说。他认为工人一定要有文化,一定要识字,如果 不识字就不会有任何发展。所以他在各地的工党俱乐 部——每个乡村、小镇的工党俱乐部,都创建了识字 班,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做法。他还是马耳他“ 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的第一位组织者。 他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不信教,他是无神论者。 这在当时的马耳他不仅特别,更会激起其他人的仇恨 ,据说人们在墙上写标语反对他,画画讽刺他,甚至 叫他“马耳他人的杀手”。教会自然也非常仇视他。 但有趣的是,他的私人朋友中却有很多神父,他们经 常在一起下棋,讨论哲学。(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