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衙门绝密录
ISBN: 9787201145327
宗承灏,新一代非虚构历史作品领军人物;专栏作家。文笔如刀,抽丝剥茧;行文轻松,说史透彻,力图从历史深处找出被人有意无意埋没的玄机和真相。 已出版《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与权力博弈》《权力的智慧——冰与火的中国历史定律》《出轨的盛唐》系列等多部畅销作品。“中国好书榜年度好书”获奖作家。
01 座主与门生 现代人有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后面两 项太过庸俗,不提也罢。其实古人也十分看重同窗关系和 师生关系。古人荐贤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原 则,但这是一种理想境界,很难在现实中落地生根。现实 世界,不避仇的少之又少,不避亲的倒是比比皆是。 有人将座主和门生之间的关系,比作一棵大树与一群 猢狲,树大则猢狲多,树倒则猢狲散。座主对门生有提携 和保护之效用,而门生对座主也有依附和顺从之责任。人 毕竟是一种感情动物,人与人之间也不全是利益交换。那 些在仕途上努力打拼的门生追随有权位的座主是很自然的 事,虽然他们的心思并不纯粹,满心期望能够获得座主的 提携,但尊师重道是知识人士做人的底线。 一个人如果和自己的老师都搞不好关系,谁还敢用你 。进了我的门,就是我的人。考官因赏识考生答卷而将其 录用,虽然属分内职责,但对那些被录考生来说,这无异 于一种天大的恩赐。科举考试竞争空前激烈,每次考试达 到录取标准的考生要远远大于录取名额。虽然你笔走龙蛇 写得一手好文章,也无法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一个考生 能不能被录取,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正因为如此,那些被 录考生才会对录取他的考官感恩戴德。诚如万历二年 (1574年)状元无锡人孙继皋在给其会试座主陈蕖的信中 所说:“饮水则思源,依木则思荫;一冠、一组,安所非 老师赐也!” 投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任以功名,则求之以师门。 门生与座主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座主在任时,更延续至座主 致仕后甚至去世后。有的门生甚至为已故座主修墓、治丧 ,这就不是一句利益使然可以概括的。 科举之路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也使得那些将毕 生精力投入科场的举子们对前途感到茫然和焦虑。这完全 不像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场命运的赌博。明朝嘉靖年间 ,归有光六十岁才中进士,他对座主、门生关系有着更为 深切的认识。他发自肺腑地感叹道:“夫士以一日之相遇 ,而定其终身之分,非特主司之求士欲得其人,而士亦欲 得主司之贤以为归……予久困于试,而特为先生之所识拔 ,天下尤以此多先生,其感恩宜倍于寻常。” 为了能够一击即中,一个举子会同时向数位文官大员 行卷。所谓行卷,也就是在科举之前,举子们将自己的诗 文投贽给有关的官员或社会名流,求得他们的推荐和赞誉 ,使自己在众士子中脱颖而出,最后顺利登科。在明代, 行卷是一种完全开放的行为。只要你有门路,那就各行其 道,各找自己的主子。那些文官大员在接受行卷之时,往 往也要面临人情与公平的权衡,周旋于私人关系与公权力 之间。 科举考试放榜后,门生们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向座 主投“门生刺”,并“拜谒”和“贽见”座主,以确认他 们之间的关系。唐宋时期,主考官被称为“知贡举”,到 了明清时期改称“主考”或“总裁”。变换的是称呼,不 变的是利益纠结的法则。不光“座主”和“门生”在将来 的官场会结为利益同盟,就连那些同榜及第的进士也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