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艺术论

散文艺术论
作者: 柏峰|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99.80
折扣价: 51.90
折扣购买: 散文艺术论
ISBN: 9787514238815

作者简介

柏峰,陕西蒲城人。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审美的选择——胡采、杜鹏程研究》《论中国散文精神》等文艺评论专著和《归梦绕家山》《星垂平野阔》《空山新雨后》《远山与近土》等十余部散文集,另有教育教学论著多部。曾获陕西省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文艺评论奖,全国第四届、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散文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序 我国散文源远流长,几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 龙山文化阶段。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带有文字 的瓷片,这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至少可以证明, 公元前2000多年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文字,有文字就 有散文,与世推移,经先秦、两汉、魏晋六朝的发展变 化,至唐宋时代抵达鼎盛巅峰,此后,有晚明小品一时 繁荣,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兴起,散文再次进入新的灿烂 阶段,这自然与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有关,也与散文 艺术发展的内部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我国目前的散 文发展现状来看,散文艺术的审美形态已显固化,限制 了散文作家向历史与现实的纵深描写,局限于社会历史 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细部刻画,而不敢涉足于大题材的掘 进,这其实是散文的衰退。这个衰退从唐宋时期开始, 一直蔓延到现在。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几乎很少有新的 突破,出现了一个艺术“徘徊”的现象。而要打破这个 “徘徊”的艺术现象,则需要散文作家一是回归到古典 散文时代,尤其是先秦、两汉时代,努力展示散文的磅 礴气象和反映社会现实,呼唤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二 是突破长久以来散文形成的“狭小”的艺术格局,通过 “破界”和“融合”来寻求突破方向,努力将散文向史 论或者小说和其他文体渗透,不断吸纳史论或者小说和 其他文体的艺术表现手法,打破既定的审美形态,呈现 出新的艺术发展趋向。 基于此,有必要全面地研究和书写两千多年来的散 文演变和发展史,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大致规定了本书 的基本思路:立足于当前散文的发展实践,来探索散文 艺术,而对我国古典散文则侧重从散文发展的主要流派 来论述,对现当代散文着重从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来分 析,也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外国散文,力图完成比较宏 观和贯穿性的研究与论述,为目前我国散文的强劲发展 提供一些艺术经验与史料。 这就是我撰写这本书的初衷和想法,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