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52
折扣购买: 帮孩子戒掉网瘾
ISBN: 9787510417559
孙虹钢,儒家智慧学者,太极创新管理专家,资深财经评论人,北京博士德管理咨询公司资深顾问。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出版《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索罗斯投资理财的22大绝招》、《工作就是生意》、《要努力的工作,更要聪明的工作》、《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老板这边,员工那边》、《未来10年热门职业》等图书。
对虚拟的网络形成依赖,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所以,迷乱的网瘾 少年,给予我们的结论不仅仅是有形的快马加鞭地制止,而是寻找悲剧的 根源,连根拔起,才能断其后路。 据调查对比发现,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年龄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 集中在15~20岁;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相对分散,而中国80%~90%集中 在网络游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国外网络成瘾所引发的极端事件造成了 很大的危害,而中国人网瘾的极端程度所造成的危害也超过国外。这些资 料,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曾经在中国心理 学会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举办的“用心灵感受世界”公益讲座上,报告了 这三个事实。 高文斌博士自2002年开始关注并研究网络成瘾问题,目前正主持“网 络成瘾心理治疗与预防”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他说: “在 国外,不管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极少有像中国这样‘繁荣’ 的网吧业。”国内有的城市盖起了几层楼的网吧,并且总是人满为患、生 意兴隆。相比看来,同样是亚洲国家,在日本、新加坡、泰国的网吧里, 只不过十几张电脑桌,人也非常少,非常清静。 国内外网络成瘾现象的比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孩 子会迷恋网络?为什么网瘾会找上中国孩子?帮助网络成瘾的孩子该从哪 里下手?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网络给了青少年什么?一个 孩子要健康成长,身心两方面都需要很多的“营养素”,从心理上来说, 这些“营养素”包括安全感、成就感、自信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等 等。家庭、学校是青少年获得这些营养素的主要途径。然而,假如家庭、 学校不能成为这些营养的源泉,青少年就会寻找其他的替代品。 高博士说,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少年在成长中不同程度上 存在以下三个缺失: 一、“父亲功能”的缺失 “父亲”不仅仅是亲情的一个代名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是至关重要 的,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 大关系。但是现在很多家庭中,或因父母离异,或因工作太忙,或因外出 打工,父亲的功能是缺失的。 曾经有一个19岁的云南的男孩子,名字叫小强。小强的父亲是生意人 ,非常有钱但也非常忙,几乎不回家。回家的时候,小强的母亲就向他抱 怨,说小强不听话,每天只知道上网。父亲听了后自然很生气,就会把小 强揍一顿,当然有罚也有奖,每次他也会留下几千块钱,让小强自己用来 消费。 尽管小强很“富有”,但是他的内心却很不满,感到很压抑,他在现 实生活中朋友很少,找不到人来倾诉内心的孤独。因此,他便在网上寻找 网友。后来他认识了一个四川的女孩子,那个女孩子对他很好,非常关心 他。小强在网上找到了寄托。 天有不测风云,那女孩后来出车祸去世了,小强感到特别内疚,总觉 得假如自己那时在网上和女孩聊天的话,女孩就不会死。在严重的愧疚感 和罪恶感之下,小强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泡在网上。 在传统的大家庭时代,父亲如果不在,还有爷爷和叔叔、伯伯来代替 父亲发挥功能,但是在现代核心家庭里往往找不到替代者。这并非无根据 之谈。据华龙网报道,在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每十个网瘾孩子便有 两名因为缺少父爱而染上网瘾。其中,这些孩子或父亲外出经商、务工, 或父母离异,或父亲早逝。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博士赵春梅指出,实际上孩子上网 成瘾与家庭内部状况密切相关。大多数孩子在成为“网瘾少年”之前,就 存在一定的焦虑和痛苦,或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换句话说,家庭氛围、 亲子关系不好,最容易导致孩子迷恋网络,使孩子在网上寻求某种解脱。 孩子对网络如此投入,恰恰是因为他在寻求家庭中缺失的爱与温暖。 二、游戏的缺失 许多人以为,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不需要游戏了。事实恰恰相反, 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游戏,只不过他们需要社会角色更丰富的游戏,需 要有象征意义的游戏来帮助他们成长。 现在中学体育课中,男生的活动项目偏少,而且男生的活动在时间上 和内容上都和女生差不多。其实男生是需要在游戏中有一定的肢体接触甚 至肢体冲突的。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时,他们就去找替代品。网络游戏很 多都是战斗游戏,所以很容易被男生喜欢上。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青少年网 络成瘾以游戏为主的重要原因。 三、同伴的缺失 青春期正是孩子的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这是青少年从心理上脱离对 父母的依靠,逐渐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必要过程。这时候,友情成为青少年 情感需要的主要部分。 一些父母忽视对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指导,孩子在交往中因为过度地以 自我为中心,或是缺少谦让和宽容的态度,或是性格内向,找不到正确的 方法与人交流,而无法被同伴接纳,,无法融入到群体之中。现实中的内 心需要得不到满足,孤独的孩子就会到网络中寻找心理上的平衡。 缺少同伴的孩子,正常的心理关爱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孤独的痛苦 之中,而网络交流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友情的需 要。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他们按自身的喜好扮演理想人物的角色,在网 络游戏中的成就可以赢得网络上的人缘,减轻他们的自卑感。正是这种心 理上的满足感,使他们在网络世界流连忘返。 网络友情尽管能满足一时的心理需要,但现实交往能力并不会就此得 到改善,生活中的孩子仍然无法与同伴正常交往,这种现实生活与虚拟世 界的差异,使他们更不愿或更不敢面对现实,从而无法摆脱对网络的心理 依赖。 根据孩子的此种情况,父母可以给予他们以下指导: 父母要与孩子“同心协力”,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父母要理解孩子沉 迷于网络的心理需要,体会他们心中的矛盾和痛苦,感知他们无法融入现 实环境中的那种无奈。与孩子有了同感,才会杜绝使用简单、粗暴的干预 方法。 父母要帮助孩子分辨现实与虚拟。青春期是充满幻想的阶段,孩子常 会混淆幻想与现实的界限。父母需要耐心地帮助孩子体会虚拟世界与现实 生活中友情的不同之处,让孩子理解提高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其一生 的重要性。 指导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当孩子在学校里不善与同伴交往时,家长 需要了解孩子在交往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和宽容的内涵,改变他们在人际交往上的错 误方式,化解孩子在交往中的矛盾,鼓励孩子尝试新的方法。这样,孩子 会逐渐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乐趣。当孩子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 他们就会逐渐摆脱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由此可见,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的原因造成的,在网瘾闹得沸 沸扬扬,人们已经紧张得失去理智的时候,却发现导致孩子网瘾产生的重 要原因还是孩子的父母。这不禁给父母敲响了警钟,爱是全方面,走进孩 子的内心才是防治网瘾最有效的途径。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