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5
折扣购买: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李叔同传
ISBN: 9787514624557
原炜飞,女,山西人,现居山西省长治市。自由作者,在《博爱》《爱人坊》《朔州晚报》《山西日报》等各类刊物上发表散文随笔60多万字。已出版《杨绛传》等。
辑一 津门李家三少爷 桐达李家 一百多年前,天津有个“桐达李家”,是津门巨富,被人们口口相传,名闻一方。 1880年(光绪六年)的9月18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胸挂朝珠,脚蹬官靴,走进天津东门内刚刚设立的电报总局。他倚窗外望,突然看见天上飞鸿过影,飞向老三岔河口的方向。那双素日里炯炯的黑眸一亮,嘴唇上两撇灰白的胡子微微一动,李鸿章对身边的人笑道:“鸟飞入李大善人家了。” 他口中的李大善人李世珍,就是尽人皆知的津门巨富“桐达李家”的东家。 李世珍,字嗣香,号筱楼。旧日里,饱读诗书的李世珍曾与世交李鸿章、吴汝纶同年会试,中进士,并称为当世的三大才子。 李世珍当时在朝为官,任吏部主事。后几经周折,辞官回到天津继承家族商业。他经营有道,几年后,已然成为一代盐业巨贾。文采斐然、胸怀圣贤之德的李世珍做了商人之后,依然品性纯正,乐善好施,不仅开办了“备济社”,施舍钱粮,兴办义塾,帮助贫苦的孩子们上学读书,赢得“李大善人”的美誉,还先后创办了几家有名的钱铺,其中“桐达”钱铺赫赫有名,家喻户晓,李家遂被冠以“桐达李家”。 李家祖籍浙江嘉兴平湖县乍浦镇染店桥,世代经商,家业颇丰,时称“浙西巨族”。到李世珍的父亲李锐时,举家迁来津门,涉足盐业生意,富庶一方。 李世珍更是亦官亦商,运筹帷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凭借丰厚的人脉和精明的谋划,短短几年间,已然让李家的财富与声望抵达鼎盛。当人们争先恐后看着镖行的人抬着成箱的财物走过三岔河口,走过粮店后街,向马路东侧的陆家竖胡同走去,走进胡同东口二号的一座坐北向南的屋宇式门楼时,立时议论纷纷,热闹非凡,“那不是桐达李家吗?”“啊!桐达李家。”…… 这“桐达李家”的名声,在津门如雷贯耳。 不仅如此,像李鸿章这样文墨苑中的大家,更是时常穿过门口的抱角石,进出这座三合式庭院。他们在院子里与主人高谈阔论,浅斟慢饮,为李家锦上添花,使其声名更加显赫。 然而院子里,除了往来者,平日里则是静悄悄的,楼门也时常关闭着,主仆出入走的是门楼东侧的侧门。在商场上叱咤纵横、杀伐决断的李世珍,回到家里也是郁郁寡欢。因为家业兴旺的李家,子嗣单薄,香火不旺。李世珍有一妻二妾,大太太姜氏所生嫡长子李文锦已结婚生子,可惜不久前病亡,其幼子也不幸早夭。庶出次子李文熙由二太太张氏所育,先天羸弱,让李世珍昼夜担心,恐其不寿。三太太郭氏没有生养,心灰意冷,干脆搬到后厢房独居,每日诵经念佛,不问世事。这一桩接一桩的痛心事、烦心事使李世珍日夜苦恼不堪。 这样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倏忽间,已过十几春秋。 这天清晨,李世珍睁开眼,扑鼻而来的药香味令他焦虑起病中的文熙,忙起身去看望病中的儿子。儿子承受着病痛,尚在昏昏的睡眠中。李世珍低头望着眼前难堪大任的病弱之子,唇角微微一颤,不禁扶住床榻,忧心如焚。 李世珍不甘心。 他扭头而出,来找大太太姜氏。 不久后,在姜氏的操持下,沉寂多日的李家张灯结彩,已经六十七岁的李世珍,迎娶了十八岁的王凤玲。 王凤玲成为李家的四太太,如期怀孕。 她很清楚,自己嫁进李家,就是为了给家业偌大的李家传递香火。 是日,在这个初秋的午后,李世珍斜卧在榻上,双目微闭,此刻,温暖的阳光柔柔地潜入屋里,落在他身上。他很快进入了梦乡。 猛然,他从梦中惊醒,呼吸着阳光的沁香,回忆着午梦里的情景,有个胖乎乎的婴儿直冲他笑。他不由得也眯眼笑着,笑着,再有一个月,他日夜盼望着的这个孩子就要降生了。 月余后即将降生在这个院子里的孩子,就是未来惊世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律宗的第十一代宗师弘一法师。 喜鹊送子 李叔同的降生被李家寄予厚望,天天盼,日日望,终于,最后一个月过去了。 10月23日的这一天,红透胡同口的枫叶分外耀眼,好像也在向桐达李家热烈祝贺。 不仅如此,还有一只漂亮的喜鹊,衔着翠绿的松枝,飞过胡同口的红叶,飞过李家院门外喧闹的人群,飞入三合院内,从李世珍正在焚香祈福的佛堂盘旋而过,随着用人的进进出出,飞入四太太的屋子,落在四太太的产床上。 喜鹊口中的松枝落下,婴儿的啼哭响起。 霎时间,整个三合院,院内院外人来人往,奔走相告,笑语声声,比过年还要热闹。 听到脚步声,李世珍抬头,看到四太太的女佣王妈快步而来。王妈双手扯着衣襟,一脸止不住的欢笑。人还未近前,声音已先到:“恭喜老爷太太,喜获麟儿!”近前来,继续笑道:“白白胖胖的小少爷,眼睛闪亮闪亮的……” 李世珍顿时心花怒放,转身过来,再次向佛祖焚香,叩拜,完毕后,早已激动得泪盈满眶。他走出佛堂,脚步在晨光里显得异常矫健,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年轻光景。站在院子里,兴奋地招呼着用人,吩咐他们去买下门口彻夜等待的所有鱼虾贩子的水产放生。那天,闻讯而来的鱼虾贩子们络绎不绝,水从盆里溢出来,汇成欢快的溪流,淌过整条街。 李世珍进屋来,将喜鹊口中落下的松枝拿起来,悬挂在床头,望着那根松枝,望着新生的婴儿,喜极而泣。 他抱起来这个小小的儿子,为小儿起名文涛,字叔同,幼名“成蹊”。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喻其身怀美质,无须宣扬自然为人所知。 自此,李家多了位小少爷——李家三少爷李文涛,就是一出生就备受宠爱的、未来的大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于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降生在天津河东粮店后街显赫的“桐达李家”旧宅,天生的富贵公子。 富贵不仅仅是富有。世间的富人有很多,富也许不足为道,但他的“富”不是一般的“富”,是“富”在表,“贵”在底。他不但拥有物质上的奢华,还有书香翰墨的滋养,这一切孕育出他富足的心智和清贵的情怀,以及未来惊世的才华。现在看来,他后来所获得的成就与荣耀,和出身于这个官宦富商之家不无关系。毕竟他的老父亲,不仅是盐商,更是藏书家。 李家收藏的古书和文物颇多,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就编有《天津延古堂李氏旧藏书目》油印本,书中详细记载着李家收藏有上海徐氏的“积学斋”、浙江鄞县卢氏的“抱经楼”旧藏,其中颇多明抄本、明刻本、清初刻本及稿本,藏书楼有“延古堂”,藏书有四千余种,以集部图书为半数,藏书印有“延古堂李氏珍藏”“身行万里半天下”等,史称李家“喜积书,京津书客争趋之”,名噪一时。 李家珍藏的这些图书典籍,早早便入了李叔同的双眸。日日嗅着那些弥漫的墨香,他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好似撒欢在田野的花草树木之中,穿行于美妙的大自然里,轻松而快乐地长大,长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恣意风采! 毫不夸张地说,拥有如斯慈父,如斯家世,李叔同是含着金汤匙降临人世。 他“咯咯”地笑着,在爱的庇护下,在书香的熏陶里,忽闪着一双充满灵气的黑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他的周围都是笑脸与笑声,快乐与欢腾。他日日里收获着饱满的爱。 他十九岁的母亲,心里更是欢喜。当初她嫁入李家做小妾时,心里也是无奈而又悲伤,日日里,以卑微的身份,在这院子里迎来送往,直到有了身孕。于旧社会的女子来说,孩子是她们一生的依靠和指望。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笑吟吟地抚摸着他的小脸蛋、小身子,开心地逗弄他,喂他吃,喂他喝,看着他的小眉眼一天天地长开了,长大了,会翻身,会坐起来,会爬,会走,会跑…… 李叔同三岁时,全家搬进粮店后街60号的豪宅。这里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四合院,青灰色砖墙、朱红色门窗,花园游廊,雕梁画栋,环境幽雅。院里有四十八间砖木房,房内所有家具都是红木打制。前院是李家的桐达钱铺。铺门前廊柱上有木制的抱柱对联,红底黑字的“桐”与“达”。位于奥地利租界的整座豪宅,沿街而建,坐西朝东。 搬入不久,李世珍便举办了乔迁之宴。 设宴这一天,云集了津门的众多名流,奥地利公使和公使夫人不仅特地前来赴宴,还赠送了李家一架钢琴。正是这架钢琴激发了李叔同对音乐的热爱,陪着他度过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也是这一天,李鸿章命人抬过来蒙着红布的匾额,拿掉红布,露出来“进士第”三个气派的大字,让李世珍兴奋地抓着李鸿章的手感激不尽。 横匾很快挂上门楣。 在当时,进士出身的士族,都会在门楣上悬挂进士第的匾额来彰显名望,何况这匾额还是李鸿章亲书,分量更重。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晚清洋务派和淮军首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不仅为李家亲书匾额,还为钱庄写下联语“不次之迁人同品峻,及时为惠情与春长”。 李叔同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长大,从桐达钱庄到佛堂,从起居室到洋书房,从中书房到后花园,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佛缘 李叔同五岁那年,是1884年。 久治不愈的痢疾缠绕着病榻上的老父亲,当李叔同天真地趴在床边“爹爹,爹爹”地叫着时,李世珍不禁抬手抚摸这个乖巧可爱的小儿子的头,摸着摸着,百感交集。毕竟李叔同尚在学舌之际,就已展现出惊人的聪慧,使已至暮年的老父亲,看到了绚丽的明光。他多想给予儿子更多的爱,多想不遗余力地把毕生所学、所知、所得,尽数传授给他。可惜呀,岁月不饶人。他在心里长长地叹口气,这才坐起来,叫人把李文熙也唤来,吩咐人拿过笔墨,执笔蘸墨,写下四行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丰富独特的人生经历,悲欣交集的生活感悟 前半生醉心文艺,二十文章惊海内;后半生求佛证道,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法师用惊世骇俗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绚烂过的人生,不足以谈放下;没有刻骨的深思,不足以谈从容。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静静阅读,慢慢体味。 2.名家推崇备至,明星顶礼膜拜 在世时,他是丰子恺的老师,夏丏尊的至交,林语堂口中的天才,让张爱玲感到谦卑,甚至鲁迅也以拿到他的手书为荣。身后,濮存昕因主演他而为之痴迷,朴树翻唱《送别》时哽咽:“如果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 3.随书精选书法插画 书中附有弘一法师的个人画像,以及信封、扇面等多幅书法作品,读者可以从中可以领略弘一法师书法的丰厚底蕴和独特趣味,获得美的感受。 4.内容详实,论证严密 本书作者耗费三年之久,从纷繁庞杂的史料中考伪辨正,纠正了世传中的不少讹误,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真相,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