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宁波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国学概说
ISBN: 9787807438670
一 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词,发端于清末,因为当时“西学东渐”的形势,学 术也有了东西之别。 章炳麟(太炎)在*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 发起“国学保存会”,他们二人可能是“国学”一词之*早使用 者。在这之前的自强运动中有“体用之争”,也就有“西学”与 “中学”的对用,这里“中学”应当看做是“国学”这个词的先声。 “国学”曾被叫做“国粹”或“国故”,似乎都有些不适合或不 全面。 国粹有“**的精粹”的意义。将学术都称为国粹,似乎有 些夸大其词。而“国故”的本义为“本国文献”,光说文献而不涉 及研究,国学的概念并不完整。 强调“国”的属性,是在一段时间里为了强调“中国”的属 性,比如“国医…‘国药…‘国术”‘国画…‘国语…‘国货”等词,都是 泛指区别于“西洋”的同类词。 国医针对西医,国药针对西药,国画针对西画,国语针对外 语,国货针对洋货,唯国术专指中国功夫,西洋没有这个项目。 “国学”的内容,大概包括西学输人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 术。用**的理解,*是一种中国文化。“国学’’的著作成果,按 清代编写《四库全书》时采用的传统分类法,可分为《经》《史》 《子》《集》四个部分,这些可称为思想成果。此外还包括器物、典 章、艺术及其他的文化样式。 所谓学术,*早专指治国之术,后来成为追寻研究学问的- 方法与水平,现在则指系统专门的学问。也泛指高等教育与研 究。关于学术专指治国之术,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不 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史记,张仪列 传》:“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这一用法延续很长一段时间,比如《北史,宇文护传》:“然护寡 于学术,昵近群小,威福在己,征伐自出,有人臣无君之心,为 人主不堪之事,终于妻子为戮,身首横分,盖其宜也。”直到清 代,仍IEI有继续沿用的,如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诸葛孔明 为千古一人,其学术全从此书出。” 清代修《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分著作为四个 部分,这种分法,大概表达了当时中国学者对学术的一种认识 和领域界定。 国学是跨文、史、哲诸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所以对国学的 理解,应当以文、史、哲一体的观点来看待,因此这是一门“整体 之学”,而不是“分科之学”。 古代学术,本来就不分文、史、哲,都融为一体,统一称为 学术。所谓文、史、哲的分法,也是近代西方的分类学引入后的 产物。国学的方法论是综合之学,西方的科学是分科之学,综 合之学有其有机性,非分科之学可以替代。这就需要先与习惯 于分科观的读者打一个招呼。 曾国藩曾将学术一分为三,分别称为“义理…‘考据…‘词 章”,这概括地说出了当时人们对国学性质和内部分野的基本 看法,也是宋明以来儒家正统派的传统意见。 曾国藩的这一观点,语出《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讲读经史 方法》:“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义理之 学,*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相互诋毁。兄之私意, 以为义理之学*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 学,亦民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 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 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 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 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 义理一词的*早使用,在《礼记·礼器》中,有“忠信,礼之 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的说法。清代戴东原也曾这样分类,他说: “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也。”(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中国的传统学术,其基础的部分称为“小学”,核心和复杂 的部分就是“经学”。初涉的读者常为此头痛。因此先在下面用 小字大体地提一下经学的脉络,以便有一个轮廓式的认识。但 一时未必能看得明白,以后都会有专门的章节叙述展开。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