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60
折扣购买: 共和国的童年纪事(1949-2019)
ISBN: 9787570211388
高洪波,笔名向川。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1951年12月出生,内蒙古开鲁县人。鲁迅文学院七期、北京大学首届作家班毕业生。1969年应征入伍。转业后曾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作家协会。 先后出版过《大象法官》等20余部部儿童诗集;《高洪波军旅散文选》等三十余部散文随笔集;《遇见不不兔》等20余部幼儿童话;《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等4部评论集以及诗集《心帆》等;《高洪波文集》(八卷本)《高洪波文存》(九卷本)等文集。 曾获过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庄重文文学奖、冰心奖、陈伯吹奖、中国少儿出版社“金作家”等奖项。
跟着童谣飞 金波 童谣是有生命力的。这生命力就是能够口耳相传,世 世代代不忘,能够活在记忆里。 有的童谣一直笑眯眯地望着你; 有的童谣一脸的坏相,就像淘气鬼; 有的童谣看样子就聪明,有智慧,让人明白事理; 有的童谣是苦味的,一辈子流着眼泪唱…… 最早的童谣都是母亲或奶奶、姥姥那些长辈教会的。 我的第一首童谣就是娘教我的: 拉箩箩,扯箩箩, 收了麦子蒸馍馍, 蒸个黑的。放到盔里. 蒸个白的,揣到怀里。 唱这首童谣的时候,我刚开始学说话。我依稀记得我 和娘面对面坐在炕上,她用两只手拉着我的两只手,一拉 一放,一送一收,用有节奏的声调唱着这首童谣。我特别 盼着娘唱到最后一句“蒸个白的,揣到怀里”,那时候, 她就会猛然把我揽到怀里。那时候,我们都大声笑着,我 把脸紧紧地贴在她温暖的怀里。笑声一停,我会立刻请求 娘再唱一遍,就这样,我会一次一次地被娘“揣到怀里” 。 那个时候,童谣对我来说,它是一种独特的好听的声 音。我们可以不懂得那童谣里歌唱的内容,但可以感受到 那悦耳的声音。那是用嘴巴唱出来的声音。它和鸟儿的声 音不一样,和流水的声音、和风吹的声音不一样,和所有 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都不一样。它是从娘的嘴巴里发出 来的声音,带着温热的呵护。那声音很有节奏,它是跳跃 的、匀整的,和娘的心跳、我的心跳谐和着。特别是娘用 乡音唱出来,让我在吟诵中知道我在哪里,我是谁的孩子 。 童谣是乳汁,童谣是乡愁,是渗透进记忆里的歌唱, 是融汇到血液里的温情。从诵唱第一首童谣起,在我的生 命里便埋下了一颗种子,它和我的童年一起飞翔着,成长 着。 渐渐地,童谣变成了我们的玩伴。每当我唱着童谣的 时候,就仿佛多了一个看不见的朋友。童谣是个会说会笑 的小精灵。 水牛儿,水牛儿, 先出来犄角后出头儿。 你爹,你妈, 给你买的烧羊肉——哎。 你要不出来吃——吨, 就让老猫叼走——嘞! 不知有多少次,雨后,我们去寻找水牛儿(北京称蜗牛 叫“水牛儿”)把它放在石板上,或者捧在手心上,小伙伴 们围着它开始唱:“水牛儿,水牛儿……”那歌声是呼唤 ,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我们目不转睛地望着蜗牛壳的出口 ,等待着水牛儿探出头来。说起来也真怪,几乎每次我们 都能看到水牛儿慢慢地伸出犄角来。它左顾右盼,小心翼 翼地探身走出壳子。见它开始向前爬着,我麟建有切身的 体会。听这首童谣的时候很快活,特别是对有了媳妇可以 帮助“早晨起来梳小辫儿”这一句最感兴趣。那时候,很 多小小子儿后脑勺都梳个又细又长的小辫儿,据说这叫“ 命辫儿”可以拴住性命,病魔抢不去,能健康顺利地长大 。 这首《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其实大人最喜欢唱。 这首童谣可以说是一首“哄孩儿歌”,多是奶奶抱着小孙 子唱。一边唱一边晃动着怀里的小娃娃,也不管孩子听得 懂听不懂,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唱,寄托着老一辈的期望: 早娶亲,早生贵子。老人在愉悦着孩子,也愉悦着自己。 在我的印象中,女孩子很少唱这首童谣。男孩子虽然 有时候也唱,但多是用来调侃别的男孩子。在一般大的男 孩子看来“哭着喊着要媳妇儿”绝对是一件羞羞答答的事 情,他们不会承认自己“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这样的事。 但是,歌唱这首童谣,无疑又是对男孩子女孩子性别意识 的启蒙。(P2-6) 1.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二十位儿童文学作家和小作者共同抒写童年里的美好回忆 3.走进金波、张之路、曹文轩等作家的童年,找寻珍贵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