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大家小书 西洋戏剧简史(精)
ISBN: 9787200147780
董每戡(1907—1980),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浙江温州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1927年开始戏剧创作活动,后入东京日本大学研究院攻读。回国后译介外国电影戏剧的理论著作,先后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湖南大学等学校任教。1953年后,转到中山大学任教,首开中国戏剧史课程。著有《中国戏剧简史》《西洋戏剧简史》《〈三国演义〉试论》《说剧》《西洋诗歌简史》《五大名剧论》等。曾被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
希腊戏剧最初用之于祭神,这个神可说是独立而无所偏倚的神,他的足迹不只限于希腊,以外的国度里也有奉他为主宰的。这神名狄奥尼索斯(Dionysos),或称巴卡斯(Bacchus),据说还有别号叫蒲洛米奥斯(Bromios),这些都含有一切生物之精气或生意之发动的意思。他管葡萄及五谷的丰收,尤其葡萄是酿酒的原料,所以人们称之为酒神。他曾周游世界,受过许多磨难,结果能战胜了一切困难,这便是生命力坚强的象征。也就是说他是物质享受及刺激的赐予者,人世上凡是足以伤害人类生活力者,都是他的仇雠,所以享乐人生、终日兴高采烈的希腊人,特别崇拜酒神。 希腊的戏剧,也就直接由这祭酒的仪式产生。每年的圣节在采集葡萄、酿酒或春归时举行,祈祷人畜的长养,并感谢现在神赐的丰收。神话以至祭神,本是原始人心理的产物,尤其在农业社会里,他们感到四时运行,跟赖以生活的种植关系极密切,对之疑惧和喜望交并,既惧严冷的冬天常驻,又恐温暖的春光不再来,在希腊才有送冬唤春诸仪式。正是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说希腊悲剧的起源,是由于《春歌》(Dithyrambos)。 所谓《春歌》,也即《生之复活的歌》,柏拉图(Plato,427—347 B.C.)说是歌咏狄奥尼索斯之一生事迹的,后世却渐渐忘却了春祭的本意。或说狄奥尼索斯本来只是生命的精灵,他的形状不一,或为木,或为兽,或为人,最初时系用一木株,上面缠着布帛,木株被刻作人面,装饰以薜萝、葡萄及无花果;或做牛马状,舞蹈的人也伏在地上做牛鸣,缚马尾于背,以像其状,意思是说这样模仿他的形状,模拟他的行动,便能得到灵感(Enthousiasmós),因之可和神灵相接;尤以扮山羊形为最多,后虽变形为丈夫,为婴儿,为少年,他的随从始终还扮羊形的萨的罗(Sátyros),这便是Tragikos khoros,又一变而为Tragedia(悲剧)。世传阿利翁(Arion)初作合唱舞蹈歌(Dithyrambos),他是纪元前七世纪左右的诗人,他所完成的合唱舞蹈歌的合唱人数为五十人,都扮装为萨的罗,这是传说,也许不是他的创造,仅是由他改订的也说不定,Dithyrambos的字义是“神喜”或“神跃”。 这可以由希腊人信仰宗教的特殊处得到证明,上面所述的不至有大错误。希腊人相信神和人是相差不远的,不过较人稍聪明正直,智和能都更健全,所以能永生不朽;同时人原是由兽进化的,人和兽的间隔也不远,所以神也可能有兽形;至少他的随从们更可能有兽形。我想这种解释或许可以通得过。 一代戏剧史大家超*本土视野,放眼西方文化史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