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

群体性孤独
作者: [美]雪莉·特克尔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售价: 66.90
折扣价: 44.16
折扣购买: 群体性孤独
ISBN: 9787213059841

作者简介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 采用“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两种方法,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被誉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 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

内容简介

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技术,作为人类亲密关系的纽带,如今已经成为 人们从现实关系中解脱的工具。在诸如“第二人生” (Second Life)这样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你可以创 建自己的虚拟化身、虚拟住房、虚拟家庭和社会生活 。它的广告大意是这样的:“终于有这么一片天地, 让你热爱自己、热爱朋友、热爱人生。”在这个虚拟 的世界里,许多人以虚拟化身的方式生存着。在这里 ,他们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富有、更年 轻、更苗条、穿着更体面。同时,我们也深深迷 恋着诸如机器宠物这样的社交机器人。2009—2010年 最受欢迎的节日礼物是一款名叫“猪猪鼠”的机器宠 物,它比真实宠物更完美:可爱、反应灵敏、不需要 清理排泄物,而且长生不老。 技术是极具诱惑力的,因为它能弥补人性中脆弱 的一面。而我们的确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种。我们 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 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 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 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比起面对面交谈,我 们更习惯于发短信交流。一位年近五旬、忧心不已的 母亲讲述的这个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我当时正在寻找一个新保姆。通常,我都希望在 应聘者自己的住所面试她们,因为我认为这样就能够 在她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更好地考察她们,而不是在 我的家中。所以,当一个叫罗尼的人来应聘时,我立 刻和她约定了面试时间。我来到她的公寓,她的室友 为我开了门。室友是个年轻女孩,21岁左右,很专注 地在她的黑莓手机上打字。她的两个大拇指被绷带严 严实实地包扎着,小拇指上还夹着夹板,让人看着都 心疼。我觉得应该安慰一下她,就说:“那一定很疼 吧?”但她只是耸了耸肩膀,说:“没事儿,我还能 打字。”我告诉她我是来面试罗尼的,能否帮我敲敲 罗尼的门告诉她我来了。这个女孩看上去非常惊讶: “噢,不行。我从不敲门,那样太冒昧了,我会给她 发短信。”于是,她发了一条短信给离她不到5米的 罗尼。 这本书是我关于“计算机和人际关系研究”三部 曲的最后一部。我在本书中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的生活为何变成如今的模样,我们是否满意这样 的生活? 在我的第一本书《第二个自我》中,我探究了个 人电脑的主体性问题:不要问电脑能“为”我们做些 什么,而要问电脑“对”我们干了些什么,对我们看 待自我的方式、我们的社交关系、作为人的自我知觉 有什么影响。人们很早就开始借助互动式、反应式的 计算机反思自我,思考人与机器之间的区别。智能机 器是活物吗?如果不是,那原因何在?在研究过程中 ,我发现儿童最可能将这类计算机物品视为某种“活 物”——一个还在不断进化中的故事。在三部曲的第 二部《虚拟化身》中,我将关注点从人类如何看待计 算机,转移到了人类如何在网络空间塑造新的身份认 同。而在本书中,我试图展示技术将如何把上述两本 书中的观点推上一个新台阶。 计算机不再等着人类来赋予它们意义。如今的社 交机器人能与我们眼神交流、侃侃而谈,并学着识别 我们。它们向我们卖萌求收养,我们也想象着有一天 它们能给我们回馈。如今机器人设计领域讨论最多的 话题正是关于陪护功能的研发。2010年夏天,《纽约 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大幅报道了有关机器人教师 、机器人伴侣、机器人医师的新闻。微软公司也演示 了他们研发的虚拟人“麦洛”(Milo)。“麦洛”能 识别那些与它互动的人,它的性格也在这样的互动中 逐渐形成。更给力的是,在向公众介绍“麦洛”的宣 传片里,一个年轻人在一个虚拟花园里与“麦洛”玩 游戏,而在片子末尾,更让人兴奋的事情出现了:他 在被父母斥责后选择向“麦洛”大倒苦水。 我们不得不问,这些新兴技术预示着什么。一些 人希望未来机器人能帮忙打扫地毯、洗衣服;另一些 人甚至希望发明机器新娘。社交机器人是真实人际关 系的一种替代,而网络终端设备提供的计算机中介式 社交,则是真实人际关系的另一种替代。当我们和机 器人谈情说爱、和智能手机难舍难分时,我们通过机 器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人们将黑莓手机的上网功能视为生活中“希望的田 野”,在这里再也没有寂寞和孤独。一位年近七旬的 女士这么描述她的苹果手机:“就像袖珍书上有一个 小型时代广场,灯光闪耀,人潮汇聚,尽在其中。” 当人类寂寞难耐时,网络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但倘 若我们沉迷于此,则会错失独处的快乐。 机器人时代 2005年11月末,我带着14岁的女儿丽贝卡来到坐 落在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达尔文主题展 。从博物馆门口那个巨大的恐龙骨架标本开始,我们 就开启了一场地球生命礼赞之旅,观赏达尔文所说的 “无限形体美丽至极”(endless for msmostbeautiful)。这些不计其数的生物标本如今 已经寂然无声,但它们却是大自然进化在全世界每一 个角落里的印证。这里是记录达尔文的一生和他的思 想的最佳场所,他的物种进化论是当代生物学的核心 理论。这次达尔文展的目的正是想取悦和说服观众, 同时给那些攻击进化论的行为一个小小的回击。 展览入口处陈列着两只巨大的海龟。它们来自厄 瓜多尔西部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也正是在那里,达尔 文展开了声名远播的进化论研究。博物馆将这两只海 龟视为奇珍异宝。在充斥着各种塑料模型的博物馆里 ,只有它们是活的,而且和达尔文在150多年前看到 的加拉帕戈斯海龟一模一样。有一只海龟藏了起来, 另一只则蜷缩在笼子里,纹丝不动。丽贝卡仔细地观 察着这只海龟,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 地说:“他们完全可以用一只机器龟的!”我大吃一 惊,问她什么意思。她说,如果海龟只是在博物馆里 无所事事、一动不动的话,完全没有必要费尽千辛万 苦,把它从太平洋的小岛运到纽约。她十分同情这只 海龟过着监禁一般的生活,却对它的真实性无动于衷 。 这一天是感恩节周末,观摩的人们排了很长的队 ,每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我开始与其他父母和孩子 交谈。我的问题是:“你会在意这是不是一只真的海 龟吗?”这个问题马上在无聊等待的人群中引发了热 烈讨论。一个10岁的小女孩说,她更愿意看到一只机 器海龟,因为活的实在不怎么好看:“这些养海龟的 水看起来脏兮兮的,好恶心。”许多支持采用机器海 龟的观点进一步呼应了我女儿的想法:活海龟经不起 折腾。一个12岁的女孩坚定不移地说:“看看这些海 龟,它们什么也不用干,没必要用活的。”她的父亲 看着她,困惑地说:“但是最关键的是,它们是真实 的、活生生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达尔文主题展把生物的真实性问题放在了醒目位 置,不仅展出了达尔文当年野外研究用的放大镜,而 且还有他用过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第一次阐述进 化论时的名言妙句。但是,孩子们面对迟钝的、会呼 吸的加拉帕戈斯海龟时的漠然态度,使这次主办方关 于“真实性”的卖点几乎没有什么立足之地。这次在 博物馆的见闻,让我想起丽贝卡7岁时的另一件事。 那次我们乘船游览地中海,海水碧波荡漾,美得如同 明信片上的画。那段时间丽贝卡正热衷于电脑上的模 拟鱼缸软件。因此,当她发现地中海水里有什么东西 在动时,兴奋地指着喊道:“噢,妈妈快看,这是个 水母!它看起来像真的一样!”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 迪士尼公司的一位副总裁,他说他一点都不惊讶。因 为当年迪士尼“动物王国”主题公园在奥兰多市开张 的时候,主要的卖点就是里面养了各种“真的”动物 ——都是活体动物。然而,来到公园的第一批游客却 对此怨声载道,他们抱怨这些动物看起来不如其他迪 士尼公园里的电子动物那么“真实”:机器鳄鱼拍打 着尾巴,眨巴着眼睛,总之,它们能把鳄鱼典型的活 动展示得活灵活现。而真实的鳄鱼,就像加拉帕戈斯 海龟一样,反而不愿意和人接触。 我相信,在我们的仿真文化里,我们如何看待事 物的真实性,就像维多利亚时期的人如何看待性爱一 样——是危险的、令人困扰的,是禁忌、也是魅力。 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个观点。但是在博物馆,我 却发现孩子们的立场令人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 认为真实性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在实现特殊目的时才 有意义。达尔文眼中的“无限形体美丽至极”对他们 来说,已经不再是必须的。我又追问了孩子们另一个 问题:“如果你在展览上把一只真海龟换成了机器海 龟,你觉得有必要告诉观众吗?”结果许多孩子告诉 我没有这个必要。对于是否告诉观众动物的真假,取 决于“观众是否需要知道”,即是不是为了实现某一 特殊目的。但是,这些动物活着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P2-5 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央视热播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推荐作品”,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互联网时代,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反思之作: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重磅作品!雪莉特克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后于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商业周刊》盛赞她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她还是是广受欢迎的TED演讲嘉宾。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王煜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K)、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强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