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隐身为国铸核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于敏(隐身为国铸核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作者: 吴明静|责编:邹莉//刘羽洁//杨旻//吴嘉|总主编:武向平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于敏(隐身为国铸核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ISBN: 978757101563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揭秘氢弹之人 1966年12月28日,新 疆罗布泊,千里无人烟的 茫茫戈壁,正是隆冬时节 ,蓝天如洗,呵气成冰, 寒气刺骨。 在这片沉寂了千年的 荒漠上,竖立着一座高达 100多米的铁塔,有一股 神秘的能量正在酝酿。 “10、9、8、7、6、5 、4、3、2、1,起爆!” 倒计时的口令,一声 声地在电流中倏忽穿过, 零时到了!只见一道超高 亮度、令人无法直视的白 光照亮了荒芜的大漠,大 地在颤抖,好像有一条巨 龙从地面腾空而起,夹卷 着无数沙尘碎石,急速伸 展开庞大的身躯,咆哮着 直上九天! 排山倒海的冲击波随 后向四面冲开!离铁塔1 ~2千米外,一些事先安 排好的试验用建筑物在瞬 间变形垮塌,腾起无数灰 烬。 这是一次验证新理论 的核试验。 这是中国第一次氢弹 原理试验。 强光消失后不久,在 距离爆心20多千米外的观 察所,很快收到了速报数 据,人们欢呼起来!“成 功啦!”“成功啦!” 在沸腾的人群中,一 位微胖的中年人,努力抑 制住内心的激动,喃喃地 说:“好!好!” 他的面容沉静文雅,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摘下 眼镜后,目光清亮深邃, 一看就是位睿智的知识分 子。他虽然没有像周遭的 年轻人那样兴奋得又叫又 跳,但是脸上也满是喜悦 的笑容。 很多人挤过来用力拍 他的肩膀,他们紧紧地握 手,相互表示祝贺,这些 人中有很多是成名已久的 大科学家,如朱光亚、程 开甲、王淦昌等。这些顶 尖专家的脸上也都洋溢着 发自内心的欣喜,因为中 国的氢弹指日可待了! 那位收到无数祝贺的 中年人,他的名字叫于敏 。他就是为中华民族揭开 氢弹奥秘的人。 他亲自参加、亲眼见 证的这次氢弹原理试验, 虽然只是爆炸了一枚氢弹 装置,威力不是很大,但 是证明了由他提出的氢弹 理论设计方案是合理有效 的,表明中国实现了从原 子弹到氢弹的历史性突破 。 半年之后,1967年6月 17日,同样在罗布泊,中 国科技工作者制造的第一 颗氢弹,通过空投试验, 释放了巨大的威力,获得 圆满成功! 一幅壮丽的景观出现 在中国西部上空。在远离 试验场的地方,有一位放 羊的维吾尔族老爷爷惊奇 地喊道:“天上出现了两 个太阳!” 只见“两颗太阳”一大 一小,同时悬挂在碧空当 中,刹那间,大的一颗进 发出极强的白光,顷刻, 湛蓝的天上绽开一朵硕大 的蘑菇云,蘑菇云中间的 气流不断卷吸升腾,整个 蘑菇云膨胀起来,一直冲 向高空。 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 严宣告:中国的氢弹研制 成功了! 喜讯迅速传遍全国, 大街小巷都沸腾了!人们 纷纷走出家门,争抢《人 民日报》刊发的号外。大 家自发地举着红旗游行, 汇成庆祝的海洋。这是值 得中华民族骄傲的一大! 而这时的于敏,却没 有出现在核试验场。他在 干什么呢? 他安静地坐在北京的 书桌前,专注着继续从事 艰深的研究,探索下一步 的工作。 他没有参加外面街道 上的游行和庆祝。 他的同伴也没有。 因为承担绝密国家任 务,他们的激动和喜悦, 他们的巨大幸福感,只能 悄悄藏在心里。 后来,于敏回忆道:“ 1966年底的原理试验成 功,大家心里就有底了, 我们的理论方案没有问题 ,我们的道路选择是正确 的,中国爆炸第一颗氢弹 ,肯定能成功!” 这位为中华民族揭秘 氢弹的人还透露,1967 年6月17日的那个晚上, 他很早就睡了,睡得很安 稳。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