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上海纪事(2017-2018)

21世纪上海纪事(2017-2018)
作者: 编者:黄婷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4.50
折扣购买: 21世纪上海纪事(2017-2018)
ISBN: 9787208158412

作者简介

当代上海研究所,前身为《当代中国》上海卷编辑部,组建于1986年10月,隶属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当代中国的上海》(上、下两卷)。1992年5月,更名为当代上海研究所,职责为研究当代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编写出版当代上海历史文献资料和研究著作,举办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城市中心功能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上,作为远东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中国 最大的多功能中心城市的上海,在地区经济、国际经济中 发挥重要的枢纽功能。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最主要银 行的总部均在上海,外资银行林立,上海是当时中国乃至 远东的金融中心。20世纪初,上海已形成内河、沿海及外 洋三大航线,出入上海的商船吨位数占全国20%以上。20 世纪20年代末,上海港的进口净吨位已跻身14个世界大港 之列。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49年前,上海的城市发展方向,基本形成以商业为主 ,工商业并重,兼具航运、金融、贸易、信息等功能的多 功能经济中心格局。1949年后,中央提出上海从消费型城 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工业在上海经济总量的比重迅速上 升,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发展速度更快。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战略,使上海工业结构从1949年前的加工型工业主导,转 化为重工业主导的格局。1949年后三十年间,上海的经济 规模实现较快的增长,但更多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 ,其城市功能的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生产方面,形成工业 为主、商业为辅的城市功能体系。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使上海的中心功能更多反映在对国家建设工业体 系的服务上,近代以来形成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 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日渐淡化。 1978年起的改革开放,开放的重心在南方、改革的重 点在农村。在整个80年代,上海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后 卫”。1979年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提交题为《上海国民经济 三年调整方案》(1979~1981年)的汇报提纲。提出上海要 应对全市国民经济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 针。提出1979年至1981年上海经济工作的基调是“调整” 。对于上海的定位是“先进的工业基地、外贸基地和科学 技术基地,为支援全国胜利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打下扎实 的基础”,其中“三个基地”是上海当时的定位,“支援 全国”是上海当时的国家责任。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上海以工业为主的发展路 径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问题愈发突出,上海的经济 结构与战略功能调整成为从国家到本市高度关注的问题。 1984年9月,中央派出由宋平和马洪等领导率领的上海经济 发展调查组,对上海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调查研究。在沪期 间,调查组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召开由近百人参加的“上 海经济发展战略战役研讨会”。1984年12月,上海市政府 与国务院改革振兴上海调研组发布《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 略汇报提纲》,《提纲》对上海中心功能的主要定位进行 了分析和展望。国务院于1985年2月正式批准的这份汇报提 纲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的发展要走改造、振兴 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使上海成为 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要在1990年以前尽快转 上良性循环,力争在本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 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通过1980至1985年的调整和建设,上海整体经济开始 实现从半封闭型转向开放性的战略转变;城市建设加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