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20
折扣购买: 中世纪政治思想史
ISBN: 9787108078032
夏洞奇,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第三章(节选) Ⅰ政治思想的教会化 在9世纪以前,教宗制可能从未显出过这么强烈的 进取心。我们还记得,在为查理曼加冕时,教宗利奥三 世的意图尚未得到实现。作为法兰克人,查理曼并没有 接受那一套罗马-教宗派的理念。除了这一点,加冕礼 本身也缺乏任何的宗教仪式或教会的性质。虽然它是在 一座教堂(圣彼得教堂)中举行的,却没有为国王-皇 帝举行膏立礼,没有进行祈祷,没有做任何具有特定的 宗教仪式意味的事情。它只不过是一种在教堂里举行的 、人为编导出来的行为而已。利奥三世的继位者最清楚 地看出了其中的不足。为了达到教宗派创造“罗马人皇 帝”的目的,教宗斯德望四世(816—817年在位)再次 访问了法兰克王国。当时查理曼的儿子路易一世已经即 位,他的父皇在生前就已经模仿拜占庭的做法,使他成 为共治的皇帝了。基于两个原因,816年斯德望四世和 路易一世在兰斯的会晤是很有历史意义的。第一,这时 教宗拿出了一顶据说是君士坦丁戴过的皇冠,并用它来 为路易一世加冕。没有什么比拿出君士坦丁的皇冠更有 意义、更有说服力的事情了——在800年时没有用它, 这无疑是一个必须马上得到补救的缺陷。第二,与此同 时,教宗膏立了路易一世,这样膏立和加冕就在同一场 宗教仪式中结合了起来。在以后的任何加冕礼中,二者 都构成了最基本的因素。虽然膏立是起源于法兰克人的 (也有可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或西哥特人的),加冕 礼的观念却是拜占庭的。 816年的加冕以易于理解的象征手法表现了公共治 理方面的基本概念。此刻膏立的象征意义被理解为,由 于基督的恩典注入了国王,这样国王就变成了“基督的 范型”(Type of Christ)或者说“基督的形 象”(Figure of Christ)。实际上,在膏立主教和 膏立国王之间只有一点根本性的差异,就是说国王(和 皇帝)的膏立礼并不给予所谓的“不可消除性”,不需 要按手,国王(和皇帝)并不会得到“灵魂治疗”的能 力。在两种情况下,施行膏立仪式的恰当位置都是象征 首领地位的头部。下文将会讲到皇帝的膏立是怎么施行 的,它不是膏在头上,而是涂在两肩之间的后背上。 在816年,为了完成800年所未及之事,是教宗来到 了法国。但七年以后,教宗就不必亲自跋涉了。那时路 易一世的儿子罗塔尔一世在意大利,他应邀在复活节访 问罗马,被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罗塔尔一世也被父皇 立为共治皇帝了。教宗又一次掌握了主动。加冕礼是在 圣彼得的主祭坛举行的,今后那里就成了皇帝加冕的规 定地点。在这次加冕中又增加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细节, 皇帝从教宗手中接受了一把剑。在8世纪也有类似的先 例。在758年,教宗保罗一世(在前一年继承了斯德望 二世)就赠给丕平一把剑。这把剑一直被理解为物质力 量的象征,教宗授予剑不仅象征着皇帝已经从教宗那里 得到了“力量”,还代表着皇帝有责任来保护教宗。所 以这种象征很自然地具有了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性。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