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石油战争
ISBN: 9787510836404
王伟,自由撰稿人、投资公司顾问。大学期间曾替老师为本校国防生讲授军事理论课。2006年底开始为《舰载武器》杂志撰写战略时政方面的分析类文章,以历史和经济为视角,对国际战略问题进行分析,对内政经济亦有涉及。出版有畅销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2》,累积销量突破50万册。
真正让斯大林在能源问题上摆脱困境的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在“二五计划”后苏联的煤 炭集团在“煤油之争”中大获全胜,但斯大林并没有 由此放弃既定方针。在斯大林大力推动之下,石油勘 探部门一直在苏联腹地寻找新的油田,希望借此增加 石油产量,促成苏联能源结构的改变。当时勘探队把 勘探区域放在了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流域。在苏共十 八大上,最终通过了“在伏尔加和乌拉尔之间建立新 石油基地——第二巴库”的决议。 当时虽然有利 益集团的阻挠和不配合,但对新油田的勘探和开采依 然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为了表现对新油田寄予的厚 望,当时苏共高层把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新油田称 为第二巴库——这里最终勘探出的产油区面积达70万 平方公里。 当然,前景是一回事,现实则是另一 回事。直到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前一年),第二巴 库仅发现十几个小油田,产量也仅为180万吨,占全 苏的5。8%,苏联71。4%的石油依旧是由巴库提供 的。一方面伏尔加—乌拉尔产油区此时尚处于起步阶 段;另一方面这里的石油蕴藏量虽然非常大——1937 年发现了储量达3。2亿吨的杜马兹大油田,但这里的 主力油层都埋藏在更深的泥盆纪地层——巴库油田的 油层主要分布在更浅的石炭纪地层,而且这里的油品 质量密度大,黏稠度和含硫量高,单从经济成本考虑 ,短期效益并不显著,因此在当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优先开发第二巴库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最终真正解 决这个问题的人,则是希特勒。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随着德军的一路南下,阿塞拜疆于 1942年一度被德国占领,苏联因此不得不采取坚壁清 野的策略,把人员和重要的仪器设备全部转移到伏尔 加—乌拉尔地区,并在撤离之前把巴库油区的设施全 部炸毁,以防德国人利用这里的石油资源(当时希特 勒曾下令德军组建一支15000人的“石油旅”,用以 接管苏联的石油工业设施。而苏联人的破坏措施非常 有效,以至于德军明明在产油区,却一直面临燃料匮 乏的问题)。而这一举动正好大大强化了第二巴库的 力量。在战时各类资源最匮乏的时期,苏联的工程人 员依然在这里进行勘探开采作业(卫国战争时期的苏 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到最惨烈 的阶段时,那里的坦克修理厂也依然在工作)。1944 年,在第二巴库又发现了木哈诺夫油田,储量达2。2 亿吨,新油区截至1945年,产量比1942年增长了52% 。 阿塞拜疆被重新收复后,原本疏散到伏尔加— 乌拉尔地区的人员和设备又重新撤回到了巴库产油区 ,虽然有点釜底抽薪的意思(毕竟当时巴库地区依旧 是最大的油田,恢复这里的石油生产对苏联来说才是 重点),但第二巴库的基础在战争时期依旧夯实。此 外,战争还一举解决了前面反复在说的苏联“煤油之 争”。从物质角度来说,苏联能够赢得卫国战争,除 了广袤的国土所提供的战略纵深之外,靠的就是在资 源特别是石油资源上对德国人的压倒性优势。 举 个最简单的例子:二战期间,德国共制造虎式坦克 1354辆,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共生产T-34型坦克超过5 万辆——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型号的坦克 和自行火炮的总和,虽然虎式坦克的火力和精密程度 超过了T-34,但面对如此悬殊的数量差距,这点质 量优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并不是因为德国人真的 就是一根筋,只会走精品路线,而是因为德国当时只 能从罗马尼亚得到有限的石油供应,即便他们降低性 能要求、简化工艺能造出5万甚至10万辆坦克出来, 但他们也找不到足够的油让这么多坦克开起来。而苏 联人则完全不用担忧这个问题。 就这样,战争彻 底地调整了苏联的能源产业结构,石油工业在苏联开 始真正地崛起。P20-23 <p>战争时期,石油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沙漠之狐”之称的纳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因资源短缺悲叹道:“石油奇缺,足以令人潸然泪下。”而美国陆军上将巴顿在法国追击德军时也为石油而苦恼:“如果我能偷到一点汽油,我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和平发展时期,石油既是工业的血液,又是大国间经济、政治博弈的工具,如美国借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完成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整合,接着与沙特联手通过低油价促使苏联解体,以及2008年的俄格战争和现在的乌克兰危机,都与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石油战争》由王伟编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