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京华通览

八达岭长城/京华通览
作者: 编者:武光|总主编:段柄仁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八达岭长城/京华通览
ISBN: 978720013870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景泰二年(1451年)明廷添设经略大臣,阅视边务, 并重修居庸关城,景泰六年(1455年)完工。命工部造碑 ,翰林院撰文,刻置关上。《明英宗实录》载:“景泰六 年六月己丑十五,修居庸关城,毕工,命工部造碑,翰林 院撰文,刻于关上。”碑文为华盖殿大学士泰和陈循撰文 。王士翘《西关志》中载,关城周围一十三里半又二十八 步有奇,南北城各高四丈二尺,厚二丈五尺,各设券城重 门二座,城楼各五间,券城楼各三间,水门各二空,南城 西水门闸楼三间;四面敌楼十五座,共城楼五十七间;关 城外南北山险处,其筑护城墩六座,烽埃堠墩十八座。 弘治十七年(1504年),大理寺右少卿吴一贯担任经 略边务大臣。同年六月,鞑靼小王子进攻宣府,太监苗逵 请率师出征捣敌营,兵部尚书刘大夏谏止,只屯兵喜峰口 、燕河营加以防御。吴一贯规划创建八达岭城,于弘治十 八年(1505年)告成。八达岭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 之冲,除建成一座周围约九十四丈五尺的瓮城外,还有六 百八十丈的长城,城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南北城楼城门 二座,敌楼二座,城铺二间,扩城东山平胡墩一座,西山 御戎墩一座,成为隆庆卫紧要外口。命守备一员带兵五十 三名驻守。 正德十年(1515年)秋,鞑靼部从宣化东北大白杨入 侵。到八达岭,大肆杀掠,将窥居庸关。兵部尚书王琼急 请调都督刘晖。参将桂勇、贾鉴等率军防御。鞑靼见有准 备,退去。王琼命刘晖增修八达岭边墙,往东跨东山到川 草花顶上,接灰岭口,一直接上黄花路驴儿驼界;往西接 石峡峪,一直到镇边路白羊城软枣顶,筑楼台90余座,形 成两翼长城,设兵防守。以后一直到嘉靖年间,修缮边墙 ,清理壕堑,防御寇虏。 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八达岭关城东门(居庸 外镇)。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八达岭西北三里建兵 营,名“岔道城”,作为八达岭的前哨阵地。成化时期, 由于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调集军民大修长城,使侵入河 套的鞑靼退兵,边墙完成后八年之久不敢犯边境。 隆庆二年(1568年),边患日紧,明廷于是起用东南 抗倭名将谭纶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 军务,戚继光总理蓟昌保练兵事宜,在蓟州主持北方防务 。 戚继光首选沿山海关到居庸关一带,将原简陋的边城 ,改建成有空心敌台、可以两面御敌的砖石结构长城,加 强长城防御功能,八达岭是其中修筑的重点。按照戚继光 的描述,“于缓者百步,冲者五十步或三十步,即骑墙筑 一台,如民间看家楼。高五丈,四面广十二丈,虚中为三 层,可住百夫。器械糇粮,设备具足。中为疏户以居,上 为雉堞,可以用武”。万历元年(1573年),八达岭长城 建成,东起石佛寺口,西至糜子口,长20.5公里。 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关城西门(北门锁钥)。 八达岭长城先后经过80年。 清代《日下旧闻考》载,八达岭下辖七个隘口。一、 石佛寺口。“正口两山壁立,中通沟路,难行。”在东南 方向,其附近山岭起伏,只可步行。二、青龙桥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