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7.70
折扣购买: 西学东渐研究 第十一辑: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西学
ISBN: 9787100208109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在广东省政协、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12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是国内首个“西学东渐文献馆”。文献馆一方面旨在对近代以来广东积累的西方思想文化资源及其与中国文化交融的初步成果进行充分利用和深入发掘,同时以西学东渐过程的系统理论研究为总体方向,统合和规整现有的中山大学各个学科的研究力量。通过对西学东渐方面文献资料的系统收集,力图在若干年内首先构建一个西方哲学理论东渐的专门研究乃至西学东渐的一般研究的文献中心,而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努力形成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特色理论研究方向,构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聚合点。另一方面,致力于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活动提供一个研究、交流、合作的场所。文献馆自成立以来,设立专门网站“中山大学西学东渐网”(原名为“中国西学东渐网”网站),大力购置各类文献资料,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一份《西学东渐研究》刊物。
“西学东渐”一语广为人知,得益于容闳回忆录中译本的流行。容闳是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学位的留学生,此后穷其一生,致力于“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容闳晚年因故被迫定居美国后,用英语将他1902年前的经历撰写成回忆录,在1909年以My Life in China & America为名出版。1915年,恽铁樵和徐凤石将它译成中文,取名为《西学东渐记》出版。此后,“西学东渐”常被用来描述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就此而言,“东”一般指中国。但是,要理解整个西学的“东渐”过程,“东”不能仅限中国。这是由于明末至清中期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传教士,他们广泛活动在东亚,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代西学传播的主体虽然逐渐由中国留学生取代了传教士,但留学生很多取径于日译西学。由此,西学的东渐并非从西方单线直通中国,而是在东亚有着错综复杂的传播路径。不同的传播途径使得抵达中国后的西学所附加的内容并不一样,因为每一次传播都经历了一次传播者的“前见”和西学著作“文本视域”的融合,即吸收与改造。为此,要理解与把握中国的西学东渐,不能仅局限在西学直通中国这一单线上,而且还需注意西学在东方内部的传播与再传播过程。就后者来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西学传播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在明末至清中时期,主要是在中国传播的西学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晚清以后,主要是在日本传播的西学反过来影响中国。这使得西学在中国与日本的传播过程交织在一起,无法截然两分。而在这过程中,西学著作不仅仅跨越了不同的国家与文化,也跨越不同的时代,使我们意识到19—20世纪的西学东渐继承并深化了16—17世纪的西学东渐。 有鉴于此,我们会同日本学术振兴会(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于2019年3月16日至17日联合主办了题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西学”的国际会议,从语言学、文学、经典学、哲学、逻辑学、宗教学等领域进行了相关讨论。此辑《西学东渐研究》所收录的大部分论文即来自这次会议。通过本辑文章,希望能呈现西学在中国与日本之间传播的复杂关系,进一步推进西学东渐的研究。 本书重点关注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西学,展现西学东渐领域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