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传/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耶稣传/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 (法)欧内斯特·勒南|译者:梁工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耶稣传/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ISBN: 978710006876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人类中一批最可称道的成员从泛称为异教的古代 宗教过渡到一种基于神之统一性、三位一体和上帝之 子道成肉身的宗教——这场变革乃是世界史上的重大 事件。完成这场变革,经历了几乎一千年,这新宗教 的成熟又经历了至少三百年。这一演变导源于一件事 ,发生在奥古斯都和提庇留统治时期。那时生活着一 个卓越的人,他以无畏的首创性和所能激起的爱,成 为人类未来信仰的对象,并奠定了这一信仰的基础。 人自从区别于兽之后,就具备了宗教性,即,他 从大自然中看到了超越现象世界之物,对他来说,这 乃是某种超越死亡之物。几千年中,这种情感曾以最 奇特的方式迷失在谬误里。在许多种族,它并不优异 于对巫师的信奉,形式粗鄙,我们迄今仍能从大洋洲 的某些岛上看到。在一些地方,宗教情感竟堕落为可 耻的虐杀,墨西哥古代宗教便有这种特征。在另一些 地方,尤其非洲,它成了纯粹的拜物教,也就是说, 一种对物质对象的崇拜,该对象被赋予种种超自然能 力。正如爱的本能时而使最平庸的人超越自身,时而 又使之反复无常、凶暴残忍一样,长期以来,宗教的 这种神圣功能似乎只是一个必须从人类肌体割除的毒 癌,一种智者应尽力避免的谬误与罪恶之源。 中国、巴比伦、埃及从极遥远的古代就发展起灿 烂文明,给宗教带来某些进步。中国很早就有了中庸 的良知,从而避免了重大过失。她既未从宗教精神中 获益,也未从中受损,总之,就指引人类大潮而言, 她呆曾在这方面发生影响。巴比伦人和叙利亚人的宗 教不曾从一种独特的淫荡基质中解脱出来,直到公元 四五世纪消亡止,它们一直是不讲道德的教派。但多 亏某种诗意直觉,这些教派也得到过某种神界的光亮 。埃及尽管表面上流行物神崇拜,却很早就有超验的 信条和崇高的象征主义。但是无疑,这些对某种精奥 神学的阐释不属于早期。尽管人对某物有了明确的概 念之后,不会将它裹上象征的外衣以自娱,更常见的 情形却是,经过长时间思考,人类心灵不甘自足于谬 误,而从那些原意已失的古代神秘意象中寻求观念。 而且,人类的信仰并非起源于埃及。在基督徒的宗教 中,历经千百次演变之后,那些来自埃及和叙利亚的 成分只是无关紧要的外部形式,或是最纯粹的崇拜通 常也会保留的某些杂质。我们所谈这些宗教的重大缺 陷,乃是他们本质上的迷信性质,它们抛向世界的不 过是不计其数的驱邪符和咒语。伟大的道德思想不可 能产生于受世俗专制压服,并习惯于不存在个人自由 之制度的种族中。 灵魂、信仰、自由、美德、虔敬的诗章因两大种 族——印欧民族和闪族——出现在世间,在某种意义 上,正是这两族创造了人类。印欧民族最初的宗教直 觉基本上是自然神论的,但这是一种深邃而道德的咱 然神论,是人对大自然热烈的拥抱,是一首充满了对 “无限”之深情的精美诗歌;也是日耳曼人和凯尔特 人所有才能的根源,以及后来莎士比亚和歌德之辈所 要表述的原则。它既非神学亦非道德哲学,而是一种 愁思的状态,一种柔爱和想象;尤其是诚挚,这是道 德和宗教的基本条件。然而,人类的信仰却不可能由 此而生,因为这些古代崇拜形式很难摆脱多神论的影 响,且无法归于一种十分明确的象征、。婆罗门教之 所以能存活至今,只是由于印度人似乎具有的_司:惊 的保守性。佛教向西方传播的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 德鲁教始终是一种民族宗教,而不具备世界性。希腊 人的改革尝试——俄尔甫斯教的神秘仪式——不足以 给人类灵魂实在的食粮。只有波斯人成功地创造出独 断的宗教,几乎是一神教,有着精巧的结构。但很可 能,这一结构只是模仿或借用。无论如何,波斯不曾 感召世界,相反,当她在其边境上看到穆罕默德的信 徒举起一神教旗帜时,倒被他们所感召。 创造人类宗教的荣耀归于闪族。远在历史形成之 前,贝都因人的族长们就在摆脱了尘世污浊的帐篷中 酝酿出人类的信仰。强烈反对叙利亚的淫荡崇拜,仪 式极其简单,全然无需庙宇,偶像被视为无足轻重的 家神——这些构成它的卓越性。在所有游牧的闪族部 落中,本尼-以色列人已被选定担负重大的使命。他们 与埃及人有悠久的关系,这关系或许给他们带来的只 是物质性因素,却又加深了他们对偶像崇拜的厌恶。 一种很久前就刻写在石板上、被归之于伟大解救者摩 西的“律法”或“托拉”,成了一神教的法典;与埃 及和迦勒底人的体制相比,它含有更有力的社会平等 与道德的萌芽。他们的全部宗教器具是一个箱子或可 移动的木柜,每边都有用以穿绳抬柜的锁环,里面装 着本民族的各种圣物、遗物、纪念物,以及“书卷” ,这书卷是部落的记事簿,常常是公开的,但写作时 却很慎重。负责抬柜并照看流动案卷的家族,由于靠 近“书卷”并控制着它,很快就变得重要起来。然而 ,将要支配未来的制度尚未诞生。希伯来祭司与古代 其他祭司没有多大差别,以色列与其他实行神权政治 民族的首要区别,在于它的祭司职分总是隶属于个人 的灵感。除了祭司,每个漂流的部落还有“纳毕”或 先知——一类活跃在民间的预言家,他们被问及难以 断定的疑惑;人们猜想,只有具备高度预见性的人才 能解答这些疑惑。以色列的“纳毕”构成一些团体或 宗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是古代民主精神的卫 士,富人的仇敌;他们反对一切政治组织,以及可能 把以色列引上它族之途的任何人;他们是犹太人宗教 卓越性的真正创造者。很久以前,他们就宣告了无限 的希望。当民众部分地由于接受他们缺乏政治眼光的 劝告而成为受害者、被亚述的强权摧毁时,他们宣称 ,一个永无穷尽的王国必定属于他们,有朝一日,耶 路撒冷必定成为全世界的都城,人类都要成为犹太人 。在他们看来,耶路撒冷及其圣殿是一座山顶之城, 所有的人都将归向那城;它是一个神谕宣示所,世间 的律法都将在那里颁布;又是一个理想国度的中心, 在那里,得到以色列安抚的人类将再次发现伊甸园的 快乐。 一些含有宗教寓意的言论已经流传开来,它们颂 扬为信仰而捐驱,赞美“忧患之子”的力量。一位接 受灵感者写过有关苦难和“上帝仆人”得胜的诗歌, 似乎融进了以色列天才的全部预言力,歌中提到一个 崇高的受难者,他如同耶利米,以血染红耶路撒冷的 街市。“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 。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令人 羡慕。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 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 以为他受责罚,被上帝击打苦待了。哪知他为我们的 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 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 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的罪孽都归在他 身上。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 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人的手下无声,他也 是这样不开口。……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耶和 华以他为赎罪祭。他必看见后裔,并且延长年日,耶 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的修改出现在“托拉”中。 一批自称代表真正摩西律法的新文件产生了,如《申 命记》,其实它们体现了与古老游牧民族很不相同的 精神,主要特点是显著的狂热信仰。狂怒的信徒不停 地煽起暴行,反对所有背离耶和华崇拜的人;他们成 功地设立一部血腥的法典,能因宗教过失而致人于死 命。虔信几乎总在造成激烈与温和的奇特矛盾。这种 不见于粗俗而单纯之士师时代的热情激起世界前所未 闻的动人预言和亲切感情。一种关注社会问题的鲜明 倾向已被众人所感知;乌托邦理想,对一个完美社会 的梦幻,也在法典中占有一席之地。于是,我们当今 所见的五经就成了族长时代的道德观念、热诚的虔信 、原始直觉和敬虔敏感的混合,一如那曾充溢于希西 家、约西亚和耶利米心灵中的精神,并在随后世代中 成为立国立族的绝对原则。 这部重要著作一经完成,犹太人的历史就以不可 阻挡之力铺展开来。西亚的几个大帝国相继兴起,摧 毁了他们建立地上王国的希望,而将其抛人宗教韵梦 幻中,这梦幻,他们以一种忧郁的激情珍藏在心。他 们不甚关注民族的王权或政治独立,而接受所有允许 他们自由崇拜,并保持自身习俗的政府。从此以后, 以色列除热诚的宗教领袖外再无导师,除统一之神的 敌人外再无对手,除律法书外再无家园。 有必要指出,这部律法书完全是社会和道德性质 的。它的作者们对现实生活怀有崇高的理想,并相信 自己已找到实现这理想的最佳方式。众人的观念是, 只要信守不渝地遵奉“托拉”,就能获得完满的幸福 。这“托拉”与希腊或罗马的“法律”毫无共同之处 :除了抽象的正义,希腊或罗马很少论及其他,几乎 从不涉及个人幸福和道德问题。我们能事先感到,“ 托拉”造成的后果关系到社会秩序,而非政治秩序; 犹太人辛劳培植的成果是上帝之国,而非世俗的共和 国;是一种宇宙性的体制,而非一个民族或国家。 P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