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经典藏书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 校注:陈秋平//尚荣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5.70
折扣购买: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经典藏书
ISBN: 9787101115727

作者简介

陈秋平,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马来西亚籍,长期从事佛教哲学的研究工作,撰有《人间佛教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发展》等专业论文多篇。   尚荣,男,汉族,1978年生,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雕塑家、理论家。江苏省儒释道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为《中国佛教艺术》编辑部主任。《禅学研究》执行编辑。

内容简介

此经在翻译成汉语时,并没有分章分段,后经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并给每一章标上标题,表明每一章的所讲重点。佛经一般可分为三大段,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段经文是序分,叙述这部经集会之因由(缘起)。序分,又可分两部分,即通序和别序。通序,是结集者的叙述语,通于其他经典,别的经典也有这样的意义。通序也表明此经可以确信无疑了,所以又称为“证信序”。别序,亦名“发起序”,叙述此经有其一定的发起之由,以为正宗之前导。自“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为通序;自“尔时”至“敷座而坐”,为别序。总而言之,此部分经文主要说明了此经的缘起,表明佛说法的时间、地点及说法的因缘等。   如是我闻(1):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2),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3)。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4),入舍卫大城乞食(5)。于其城中次第乞已(6),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7)。   【注释】   (1)如是我闻: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等。为经典之开头语,是佛经五种证信之一。释尊在《涅槃经》中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说,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表示此下所诵的内容乃直接从佛陀处所亲闻。“如是”指经中所述之内容,即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佛教以“信”为第一,信佛法则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所以先使众生信受经言,因而于经首置如是语。《大智度论》卷二认为佛教徒应依止经典中的法,法并非仅指佛所说者,除佛陀所说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等所说的法。为令信顺此等为正法,并使佛灭度后,法永远不失,永远正确地传于后世,故释尊对阿难言,须于经典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2)佛:梵语Buddha之音译,“佛陀”之略,又作“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等。意译“觉者”、“知者”、“觉”,即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佛”一般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释迦牟尼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大名号)。大乘佛教兴起后,“佛”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和一切佛法真谛的化身,宣称过去世有七佛、然灯佛等,未来将出现弥勒佛。从佛身说,有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此处所指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舍卫国:译为“闻者”、“闻物”、“丰德”、“好道”、“无物不有”、“多有”等。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其国本名为“萨罗国,故以城名为国号。因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又有别名叫“舍婆提城”、“尸罗跋提”、“舍罗婆悉帝夜城”等。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此国即今天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 Mahet),接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北方约九十余公里处。此经在翻译成汉语时,并没有分章分段,后经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并给每一章标上标题,表明每一章的所讲重点。佛经一般可分为三大段,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段经文是序分,叙述这部经集会之因由(缘起)。序分,又可分两部分,即通序和别序。通序,是结集者的叙述语,通于其他经典,别的经典也有这样的意义。通序也表明此经可以确信无疑了,所以又称为“证信序”。别序,亦名“发起序”,叙述此经有其一定的发起之由,以为正宗之前导。自“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为通序;自“尔时”至“敷座而坐”,为别序。总而言之,此部分经文主要说明了此经的缘起,表明佛说法的时间、地点及说法的因缘等。   如是我闻(1):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2),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3)。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4),入舍卫大城乞食(5)。于其城中次第乞已(6),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7)。   【注释】   (1)如是我闻: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等。为经典之开头语,是佛经五种证信之一。释尊在《涅槃经》中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说,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表示此下所诵的内容乃直接从佛陀处所亲闻。“如是”指经中所述之内容,即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佛教以“信”为第一,信佛法则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所以先使众生信受经言,因而于经首置如是语。《大智度论》卷二认为佛教徒应依止经典中的法,法并非仅指佛所说者,除佛陀所说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等所说的法。为令信顺此等为正法,并使佛灭度后,法永远不失,永远正确地传于后世,故释尊对阿难言,须于经典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2)佛:梵语Buddha之音译,“佛陀”之略,又作“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等。意译“觉者”、“知者”、“觉”,即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佛”一般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释迦牟尼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大名号)。大乘佛教兴起后,“佛”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和一切佛法真谛的化身,宣称过去世有七佛、然灯佛等,未来将出现弥勒佛。从佛身说,有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此处所指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舍卫国:译为“闻者”、“闻物”、“丰德”、“好道”、“无物不有”、“多有”等。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其国本名为“萨罗国,故以城名为国号。因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又有别名叫“舍婆提城”、“尸罗跋提”、“舍罗婆悉帝夜城”等。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此国即今天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 Mahet),接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北方约九十余公里处。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舍卫”字样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都一一地证明了此处即舍卫国故址。释迦牟尼成佛后,居留此处说法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祇(qí)树给孤独园:又称“祇园精舍”或“给孤独园”,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据说舍卫城须多达长者,好行布施,人誉为“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希望佛来舍卫城度其国人,因而欲觅一地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传说祇陀太子之花园颇为合适作为精舍,乃欲购之,然为太子所拒。祇陀太子为令长者却步,遂以黄金铺满花园为出售之条件,给孤独长者即以黄金铺地买下园林。太子感动于其诚心,遂将园中所有林木也捐献给佛陀。因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舍卫”字样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都一一地证明了此处即舍卫国故址。释迦牟尼成佛后,居留此处说法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祇(qí)树给孤独园:又称“祇园精舍”或“给孤独园”,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据说舍卫城须多达长者,好行布施,人誉为“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希望佛来舍卫城度其国人,因而欲觅一地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传说祇陀太子之花园颇为合适作为精舍,乃欲购之,然为太子所拒。祇陀太子为令长者却步,遂以黄金铺满花园为出售之条件,给孤独长者即以黄金铺地买下园林。太子感动于其诚心,遂将园中所有林木也捐献给佛陀。因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丛书。自2006年推出*一辑开始,累计销售上千万册,销售码洋突破1。6亿元,成为广大读者阅读学习国学经典名著的主要版本。   为适应时代、市场及广大读者的需求,经过认真调研,中华书局决定推出升级版,从原来的50种调整为60种,其中增补的新书都是堪称经典的名著,其中既有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也有适合广大师生教学阅读的重要作品。相信书店、读者会更加喜欢升级版的“中华经典藏书”。